第4部分(第3/4 页)
增长,首先是深圳关内的房子价格恢复性增长,上海、广州则紧追其后,珠三角那些从制造业抽身离开的民营资本,开始大举进攻上海、广州、深圳的房地产市场。
北京自然也不能幸免。仍以北京望京为例,2009年5月,房地产均价恢复至10000元/平米;2009年7月,价格上涨到12000元/平米;2009年9月,价格则增加到15000元/平米;2009年11月,某房地产经纪连锁机构的销售数据显示,望京房地产价格已经增长到18000元/平米,比年初均价增长125%,而且目前还没有停止增长的趋势。无论是有价无市还是消费者持币待购,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房子的价格确实涨了。
国内某权威调研机构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主流城市85%的家庭已经买不起房了。最近三个月增长的房屋销售中,至少存在55%以上的投机性消费,他们在赌房价还会继续上涨,这要比股票来的更容易些;至少还存在25%的销售增长为投资性消费,尽管他们也看好房价上涨,但不排除这部分消费中存在改善性住宅需求和初次购买住宅需求;只有不到20%的消费者是属于真正的置业住宅需求。当一个市场出现60%以上的投资或投机资金的时候,这个市场就仿佛一个赌场一般,至于价格是否理性,泡沫大不大,生产成本是多少,已经没人关心了,只要价格还在涨,就万事大吉了。
幸好,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不会坐视不管。政府这只“宏观调控之手”也开始严阵以待。老百姓的预期是,这一轮房价泡沫迟早都要被挤破。前有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泡沫,后有美国次贷危机和迪拜危机,市场总要回归理性的。当我们把视角从房地产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时候,我们发现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泡沫可能要比房价泡沫更恐怖。
根据第一领导力中心对国内部分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三大管理泡沫。
第一,快速增长的“速度泡沫”
在强调速度和效率的年代,中国企业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比如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工业化国家上百年走过的企业发展道路。这种速度也成就了很多业内知名企业。比如,华为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排名前三的国际通讯设备巨头,如果倒退二十年这可能无法想象,连思科总裁钱伯斯都将华为列为头号竞争对手;海尔在2004年正式跻身“千亿”俱乐部,同样是用了二十年,实现了在国际白色家电领域的奇迹,如果回归到1984年张瑞敏到任后发生的海尔砸冰箱的故事,恐怕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想到海尔这么快就成为和西门子、伊莱克斯等国际家电巨头齐名的企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8。 比房价泡沫更大的是管理泡沫(2)
这种情况下,好员工为什么离开?
第一领导力中心认为:好员工并不意味着永远都做对,永远都是标杆。一旦在速度层面出现泡沫,而这种泡沫还未被挤破的时候,好员工需要所在的平台给予其正确的方向,以及接下来引导其走出速度泡沫的怪圈。但问题是,企业此时的大环境还是热衷于速度的,所有人都按照速度行进。当好员工要求停下来反思速度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声音太小了,很快就会被大多数人的声音湮灭。当个人愿景与企业愿景相冲突、个人战略与企业战略不匹配、个人原则和企业原则不一致的时候,好员工选择离开的几率就会增加。
第二,拔苗助长的“人才泡沫”
既然速度快了,客户的需求又在快速增长,对人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过去那种“慢工出细活、师傅传帮带”的方式早就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了。所以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情况下,很多人才被硬生生地“拔高”许多:昨天还只能自己干好,今天就被要求带10个员工;昨天还只是部门经理,现在却因为规模扩张成了分公司总经理;昨天还是一个地区市场的骨干,今天却成了亚太区域的负责人。
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警惕:所有的激素都有副作用,太快得到的东西往往也最容易失去。一旦这些还没有“锻造”好的人才被提拔到还不具备资格的岗位,大多会有两种结果,要么经历过市场的考验,成为真正的“升级版人才”;要么高期望换来对自己的高失望,在承受不住打击的情况下,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才泡沫”的最大后遗症。
这种情况下,好员工为什么离开?
第一领导力中心认为:好员工也并不全部适合成为主管、经理等职务。优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