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页)
软禁,从南京,到重庆,再带到台湾。终老美利坚,活了一百多岁。
那昔日那支生龙活虎的东北军去了哪里呢?
有人知道吗?呵呵,知道答案的童鞋举个手。
对了,于学忠后来所带的,正是原来东北军的精华主力。
无论他当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还是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他的拳头产品,永远不变的是那支东北军。
八路军在山东发展最好的一段时间,正是因为有了于将军的特别关照。39年他指挥所辖51军、57军从大别山鄂豫皖地区越陇海、津浦路向敌后鲁南进发,于一直在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并肩抗日,往来友好,这51军,正是当年的东北军第一军,57军也是东北军的老部队。
当然,江湖前文说过的很多山东地区的摩擦,补充一句,其实绝大部分是国民党地方部队、杂牌部队所为。真正的国民党正规军很少参与这种小儿科游戏,为啥,日本鬼子在那盯着,追着,人家**主力都在忙着和日本人开战呢。
有实力的上前线,没本事的在后方折腾,老蒋这一招,可以吧。
话说回来,于学忠对老蒋在山东地区消极抗日积极**的要求,本来就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对自己的少主人那是情意有加,自己怎么可以把枪口对准主人的好朋友呢?
一看老蒋的这封电文,马上明白咋回事了。
撤!
一声令下,51军、57军两支老部队,那还看不懂领导的意思啊,马上收拾行李,辎重武器一打包,走!
纵队社会部在51军的内线第一个得到了这个消息,火速报告了乔向文。
事关重大,纵队即刻向分局作了汇报。
罗荣桓政委一拍桌子,戴着眼镜、平时一向温和的他迅速下达电令:
山东各级党组织及八路军部队,务必把于学忠离开营地,作为最大之良机,全速进驻,同时全体官兵作最高准备,围歼周欣文之所部。
一段话,两层意思,看懂了吗?
于学忠几万大军一撤退,李仙洲的部队还没到,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好的位置,哪个不想抢了?
除了八路军,还有谁最想抢。
那还用问,周欣文这个大汉奸呗。
一举两得,在抢夺于学忠遗留地盘的同时,巧施妙计,把这个大汉奸灭掉,立时成了山东分局同时考虑的两件大事。
根据罗荣桓亲自指定的方略,六个字,每个字,都仿佛石破天惊,彻底改变山东敌顽我格局。
送于,拒李,灭周。
懂了吧,这就是把控全局的**山东老板,这就是共和国元帅中唯一的政工元帅!()
第七十一章初战告捷
第七十一章初战告捷
阵阵电波。
层层传达。
罗荣桓书记的六字方针,最快速度,成为山东十几万八路军的战斗动员令。
六个字,三个层次,两个含义。
送于,很简单,于学忠将军是我们山东八路的老朋友,几年合作,总体愉快,他要调防,我们欢送,所有部队均需礼貌相待,不得有任何冲撞和冲突。
拒李,那就是拒绝李仙洲进入山东。
简单说一下,李仙洲,这也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员猛将,黄埔一期,正宗的老蒋弟子。
抗战中和小日本干过好几架,业绩还不错。以92军中将军长的衔头,带领所部一直驻防皖北阜阳,对了,看过电视剧《彭雪枫》的人都知道,这位新四军的儒将,在安徽期间一直和国民党军队有争斗,那对手,就是李仙洲的部队。彭雪枫当时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后来如果不是壮烈牺牲,55年最起码扛着大将上将的肩章。他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战功卓著,被**誉为“**人的好榜样”。
朝中有人好做官,在老蒋的体制内,三种人重用不疑。
第一是黄埔毕业,那些封疆大员,扛着几颗星的,见了老蒋,一直是叫校长,叫得自然,听着亲切。
第二种人,浙江人,浙江人老乡观念重,老蒋的部队中,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下从文胆陈布雷,到侍卫长俞济时,再到鹰犬戴笠,无不出自浙江。。
第三种人,那就是四大家族里的人,沾亲带故,这个更不用说了。
42年,李仙洲升任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老蒋给他的任务,就是进驻山东,打日本的同时,盯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