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页)
的标记。
那么多的难民,四面八方逃了。
逃到抗日根据地的难民,跪求八路军出兵“无人区”,铲除大汉奸。
因为种种原因,八路军迟迟没有动手,为啥呢?
***江湖喜读历史,藏书甚丰,工作之便,对许多东东更是多加关注和研习。
每日清茶一杯,故事两节,诚交各路朋友,认可的投票收藏,不喜欢的,留言批评几句,江湖也会认真听取,多谢了***()
第七十章六字要诀
第七十章六字要诀
无耻汉奸,人人喊打。
如此蹂躏屠杀自己父老乡亲、无恶不作的山东头号汉奸,社会部早有意向,动用秘密手段,设法除掉周汉奸。
但是纵队根据分局的要求,除恶务尽,不留后患。
不但把这个头号汉奸要干掉,还要把你的那批军队也要给一起干掉。
这,就不单纯是社会部的事了,成了纵队、成了115师、成了山东分局当时的头等大事。
乔向文立即和杜克明商量,配合大的进攻,在秘密战线上也发起一轮攻势。
信息很快发了出去。
再说远在延安的五大书记之一,002,听到分局的汇报后,十分赞同,他认为,八路军在具备一定实力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干掉这个汉奸部队,完全有可能,而且在山东,在全国的影响都将十分利好。
关键是时机!
究竟何时出击呢?
八路军山东部队先后制定了各种方案,反复论证。
打掉这支几万人的汉奸部队固然不难,但是,这可是日本人豢养的一只恶犬,它的背后,是山东日军,是华北方面军虎视眈眈的精英部队。
除此,还有一个顾虑。
你懂的。
要是我和汉奸斗,小鬼子加进来,我也能应付。
这时候,老蒋要是趁机插一脚,在我后面捅一刀,那也不是没有可能。
事例多着呢。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时机的选择,对于一场大战,绝对重要!
机会,属于有心人!
机会,属于有准备者!
43年,7月,千载难逢的机会,突然来了。
整个山东分局、115师、纵队,立刻行动了起来。
什么机会呢?
送于拒李。
1943年上半年,八路军山东部队的出击,还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战机。
原来,蒋介石看到山东国民党部队作为不大,八路军实力不断增强,他心生一计,在山东方面,他令对**向来有好感的国民党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率领的军队离鲁,同时令自己的嫡系部队李仙洲部入鲁,向八路军“收复失地”。
于学忠本来就对蒋的抗战政策不满,一听此令,不等李部到来,拍拍屁股,立刻率领自己的部队撤了。
很多人不太了解,于学忠,国民党战区司令,怎么会和**走得那么近?
里面纠葛很多,江湖为你说几句。
从国民党的战区司令、二级上将,到拒绝老蒋的胁迫,自己主动隐居江湖,退出政界,这是国民党中的一个另类。
从国民党的隐居将军,不理世事,到共和国有关领导三顾茅庐,最终再度出山,担任**的要职,独此一个!
戎马一生,不管官阶高低,不管顺利失意,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于学忠的另一张标签---东北军。
他曾经是张作霖、张学良两代东北王都十分亲信的将领,东北军核心成员之一。
看他当时的职务就知道,东北军第一军军长。
随着少帅加入老蒋的队伍后,他一直主张对外抗日,对内亲共。
津浦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将军都领着东北军子弟兵冲锋陷阵,血染战袍。
对了,忘了说一句。
西安事变,张学良发动兵谏,用的就是于学忠的部队,捆了老蒋,逼他抗日。
西安事变,周恩来和张学良联手导演,交情颇深。
张学良一声令下,本来前来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后退两百里,把延安城作为礼物送给了周恩来,从此走过二万五千里的红军总算有了一处立身场所。
张学良对**,那是有情有义。
**对张学良,那是惺惺相惜,知恩必报。
张学良很快被老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