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类债券的需求节节下滑,美林可能不得不认亏15亿~30亿美元。
美林于是反其道而行之:迅速将这些债券打包成更多CDO,而这么操作再也赚不到钱了。市场对那些低评级的CDO需求不断下降,一般来说,愿意买它们的都是些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等。这样一来美林往往要靠折价才能将这些资产脱手,此举无疑侵蚀了它的利润水平。
然而当时美林高管仍然坚信,只要所持资产拥有超高评级,抵押证券价值的缩水就不会伤害到自己,因此他们也没必要赔本贱卖手中债券。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奥尼尔是第一个,但未必是最后一个(1)
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证券2007年7月宣布,第二季度净利润为21亿美元,创下最高记录。3个月后,这家券商10月24日宣布,第三季度亏损超过22亿美元,也在公司历史上创下最高记录。
美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坦利·奥尼尔承认:“结局是,我们错了,过多暴露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之下”。
奥尼尔所言“结局”,涉及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券商。公司董事会10月30日也宣布了“结局”,让奥尼尔个人在公司服务21年后下岗。奥尼尔就此成为自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华尔街第一名付出职业代价的CEO级人物,美林股价应声下跌。
2007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按揭贷款抵押债权和次级抵押贷款产品遭受损失,美林集团亏损额为亿美元;分摊至股票,相当于每股亏损美元。对美林而言,这是6年来第一次承受季度亏损,且额度创下记录。
美林CEO奥尼尔以电视会议形式通报财务状况时说,“我们之所以遭受损失,源于相关市场上前所未有的流动性萎缩和状况恶化。”这名华尔街知名高管强调,“对这一结局,没有人,没有任何人比我更失望。”
失望者,在市场上,就是华尔街股市投资者。美林股价当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下跌,收于每股美元。失望者,在公司内部,是董事会酝酿高管人事变动。
美林集团董事会发布声明,开篇即是:“斯坦利·奥尼尔从美林退休。”声明说,现年56岁的奥尼尔“已经决定退休,立即生效”。
看似奥尼尔主动选择“退休”,众多媒体报道的解读却是“开除”或“驱逐”。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记者认为,董事会的决定不可避免,而他的离去会被掩饰成辞职。按照这家杂志分析的说法,奥尼尔有一份“令人生疑的荣耀”,即充任华尔街“第一名老板”,因次贷危机、公司遭受损失而“被迫下岗”,但未必会是“最后一名老板”。
美林集团堪称全球最大证券交易商,拥有经纪人万人,经营活动广及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它2006年税后盈利75亿美元,几乎是前一个盈利创记录年即2000年盈利额的2倍,是2001年盈利额的10倍。
盈利高峰之后是低谷,对美林而言,近些年来看似偶然,又似必然。
即使2007年上半年,美林的财务报表依然呈现精彩:与2006年同期相比,运营收入增加21%,达到196亿美元;盈利激增1倍以上,达到43亿美元。美林之所以成为盈利大户,是因为大量从事高风险、高收益业务,承销和交易所谓抵押债务债券,即依风险大小分类和组合的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这类债券近些年收益一度大幅攀升,2005~2006年为美林增收31%,达到81亿美元。
成也美林,败也美林
美林集团对于奥尼尔,是后者“发迹”之地,也是他失落之地。在奥尼尔的领导下,美林走出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和美国经济承受“9·11”事件影响的阴影。
2002年12月接手美林之后,他的重点是控制开支。美林2000年支出210亿美元,2003年降为149亿美元。奥尼尔的另一项举措是涉足风险产品,谋求更高收益,包括信贷衍生业务和CDO。回顾这些年美林的业绩,媒体报道认定,奥尼尔的主要过失在风险管理,轻信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有限。
但是,与其他美林的前任CEO相比,奥尼尔没有当过证券交易员,或许缺乏市场直觉。一个例子是,美林集团资产分析师肯尼思·布鲁斯2006年9月发出警告,认为从事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业务的公司收益将会下降。当时,住房市场显露走低迹象,只是与次贷相关的债券价格依然高涨。布鲁斯预期,次贷债券资产的价格会下跌。但美林集团不仅没有减持次贷资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