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页)
我与大家跑出了车厢,发现那是一个极为偏僻的小车站,再看了车站的标志,知道是“临江站”。
下车后就看到一群群的乡下人,皮肤黝黑,衣着粗陋,有些拿着扁担,有些带来了手推的独轮小车。那车是我首次看到的,所以觉得很新奇。那些围上来的人都是地方上的干部和农民,专门来接我们的,我们要找到自己落户地点的接待干部。西塘大队还安排了一辆拖拉机来接人,我们这一行共是十五个上海人,七手八脚地把行李搬上拖拉机的拖车,也就都爬上了车。
我还注意到,不是所有单位都派了车来接人。有些来人只是肩挑背扛,带上了行李,领着他们的知青,徒步离开了。我还颇为自得,他们是靠“11号车”(指走路),而我们却有八个轮子的车来接。
后来才知道那些步行下去的知青才更为幸运,因为他们分配在离铁路要道较近的村子,交通方便,经济也比较发达。而我们下放的村子很远,离临江车站,走公路有七十多里路,走山路也有三十多里地。交通不方便,经济也更落后。
站在拖拉机的拖车上,抬眼展望,都是丘陵地带,是那种猩红色的红壤地,一路上所看到的也就是稀稀落落的松树和小灌木丛。在那贫瘠的土地上,只有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所谓的公路也只是两条平行的车轱辘道,是由机动车轮子长年行驶压出来的痕迹。
可是,搭拖拉机是与乘公共汽车完全不同的感觉。那车轱辘道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上绕来绕去。拖拉机也在山路上绕来绕去,它拉的拖车更是颠簸得不行。我们紧紧地抓着扶手,被甩得晕头转向,有些女孩开始呕吐了。最后,拖拉机终于到了我们的下车地点,湛溪镇。
小韩,一个长得很妩媚的女知青,气愤地在抱怨:“这种鬼拖拉机,今后再也不要坐了。”——那时大家尚不知道,以后若能搭到拖拉机,就该感到幸福了。我们那里没有公共交通,外出只能到光华山林场去搭便车。那里常有拖拉机外出跑运输,但是否能搭便车,那就要看司机的心情,且还要看他的脸色。
湛溪镇还不是目的地。我们十五个知青被五个一组地分到三个村子,离那镇上还有几里路。各村来接人的干部和农民早已在等候。上海知青们刚彼此结识,就又要分开了。大家挥手告别,并约好要互相走动,然后又上路了。
与我一起下放在叶家村的是小谢,还有三个女知青,小韩、小邹和小郑。
。 想看书来
那年我十七岁(2)
小谢是我们大队上海知青班的班长,68届高中生,所以比我大三岁,瘦高个儿,方盘脸,穿着深蓝色的咔矶布中山装,很有干部架式。一路上他很活跃,见到来接我们的生产队会计叶钱儿,就主动上前握手寒暄,显得很善于打交道。
从湛溪镇到叶家村,约为五里的山路。农民们把我们的行李装上了独轮手推车,推着吱嘎、吱嘎地上了乡间小道。
我对那手推车很有兴趣,也想试一下。农民们指点我:先微弯下腰,背上车背带,两手各抓一边的手柄,再挺身站起身来,推着车向前走。可我才走上几步,就跌跌撞撞,差点摔倒,赶紧歇手——但不久后,我能用这小车推着四五百斤的货,走上十几里路也不算一回事。
到了叶家村,已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