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朝历代的风云人物么?史书里读得出活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屈原,另一个是昭君王嫱。凝眸归州,无论用什么方式发问,归州总是保持沉默。
沉默是金。重复翻阅古董,归州的容颜总算清晰起来:
秭归,秦巫县地,汉置秭归县。北周改曰长宁县。隋又改曰秭归县。唐置归州,治秭归县;寻改州为巴东郡,又复曰归州。宋曰归州巴东郡;宋末元兵至江北,迁郡治于江南曲沱,次新滩,又次白沙南浦。元代为归州路,复降为州。明,州废,寻复置;嘉靖间迁州治于江北旧治(即今秭归县治地),省秭归县入州。清属宜昌府。民国改州曰秭归县,属荆宜道……
如今呢,秭归县因三峡工程而整体东迁于江南茅坪,古城归州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沉入库底,
从我们眼帘消逝了。
哦,城不能永存,江涛不能久驻,人亦不能永生……当年的归国不在了,楚国不在了,可屈原庙还在,千古峡江依旧年年流淌、月月流淌、日日流淌!
风雨归州,风里雨里,但愿你能常入我的梦乡……
葛洲坝的重量�
�
葛洲坝是什么?
最简单的回答:她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规模宏大的水工建筑物,含有两座发电站、一座泄洪闸、两座冲沙闸、三座船闸、两条防淤堤组成的巨型水利枢纽。
这样作答,你肯定不满意。
把葛洲坝视作风景,走马观花式游览,她只是一种存在;将葛洲坝看成艺术品、或是一种美的表达,她亦不过是一尊立体形象。倘若将葛洲坝置于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社会舞台,把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水利电力工业农业等方方面面的“灯光”在葛洲坝“聚焦”,那么,葛洲坝便是一出演不完的戏、写不完的书、唱不完的歌!
欣赏葛洲坝,不可以性急,更需要多重视角。横卧长江的葛洲坝,其上游挡水面是宛若明镜的“平湖”,而大坝下游,却是另一番景象。多年来,我一直心存夙愿,企盼自己能在欣赏葛洲坝、解读葛洲坝的认知过程里,以一颗平常心称出葛洲坝的真实重量。
毫无疑问,葛洲坝是新中国的骄傲。
葛洲坝的名字如雷贯耳,国家主席###曾将她与原子弹爆炸和卫星上天相提并论。作为三峡工程的反调节水库,论理,葛洲坝应诞生在三峡大坝之后,可她却偏偏抢先出世20年,从“小弟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哥”。
梦想70年,论战40秋,三峡工程可谓命运多舛。葛洲坝存在的缘由,是三峡工程的设计者考虑到了“黄金水道”的安危:从三峡坝址到西陵峡口南津关38公里峡谷,因三峡大坝出水量之多寡变化曲线与电网峰谷变化曲线成正比。换言之,用电低谷时,三峡电站机组减负荷运行,坝下水量有限,不利航运;而一旦遇上用电高峰,三峡机组全开,则无异于突然暴发一次小洪水,过往船只将遭受灭顶之灾……有了葛洲坝,其水库可壅高此区间水位且能适时调节,非常有利航运,而同时,又能在坝体内安装多台大容量发电机组,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清洁廉价的高品质电源。
品评葛洲坝,我想唱支歌,歌名就叫:《说不尽的葛洲坝》。
葛洲坝的最宝贵价值在于“实战演习”。
1970年12月30日,湖北省革委会主任张体学在西陵峡口主持仪式:“万人下河、万炮齐鸣、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并亲自为代号“330工程”的葛洲坝掀了第一锹土。尔后两年时间里,十万大军云集宜昌,在信奉“走群众路线”的“三边政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指导下挥汗如雨辛勤劳作,而败局则无可挽回,2亿6千万元巨额资金付诸东流,被周恩来总理斥之曰“挥金如土”。倘若没有“长江王”林一山(当时是葛洲坝工程的反对派)的临危受命和忍辱负重,没有周恩来“主体工程立即停工”和修改设计“(林一山戏之曰“官
方辞令,葛洲坝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名曰修改,实则重新设计”)的严令,没有
国务院集中全国优势兵力和技术装备而组建“330工程局”的果断决策,葛洲坝这一举世瞩
目的腰斩长江的实战演习壮举,其成功将是“天方夜谭”。
从意识形态方面说,葛洲坝工程最初的2亿6千万元“学费”,虽然昂贵,但地纠正了“三边政策”的错误,为崇尚科学、尊重知识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值!
从实战的角度讲,失败乃成功之母,葛洲坝的种种磨难和艰难困苦,无论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