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1/4 页)
焐先思洹��
他一开口,杨帆三人全都愣住,谁也没想到赵凯开口竟然整出一首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来,而且他念词的时候,阴阳顿挫,不徐不疾,当真是朗朗动听,要是古文上没有高深造诣的人,绝对不会念得这么动听。
杨帆知道这首浪淘沙乃是南唐后主李煜后期的词做,是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
这首词是国破家亡的写照,满篇充满了哀伤自怜,可赵凯这个时候正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如何会念出这么哀痛的词句来?何况声音之中情真意切,绝对是饱经沧桑的人才会有的语气和声调。
更让他们奇怪的是,赵凯的脸上流露出来的浓浓哀伤和迷茫,那绝对不是装出来的,也不该在一个孩子的脸上看到。杨帆越来越感到不对,他突然想起来在招待所篮球架子下面也同样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心中一动,盯着赵凯的眼睛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谁?”
赵凯叹息一声从炕上跳下来,右手举起正在看的书问:“你告诉我,书上写的都是真的吗?”
杨帆看了一眼他手上的书,那是一本简装本的上下五千年。
第十九章 刘伯温
这本书对于他们三个来说绝对不会陌生,每个人小时候都看过这样的上下五千年,这几乎是基础教育的必看之书了。可眼前的赵凯却像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在问这本书上写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过。
张西瓜惊讶的道:“上面写的当然是真的,难道还是假的不成?”
赵凯沉默一下:“想不到我朝太祖用了几十年才将蒙古鞑子赶出中原,最后江山社稷竟又毁在鞑子手中,卦象早出,这,这天意竟是无法改变。”他语气之中说不出的萧索哀伤,神情又是悲愤又是无奈,小小的身体竟然散发出只有老人才会有的沉沉暮气。
丁羽忍不住道:“什么鞑子不鞑子的?现在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到了现在杨帆感觉眼前这个孩子已经不是赵凯了,他的身体里不知道包藏着的是谁的灵魂?看着他悲痛欲绝的神情,杨帆开口问:“告诉我,你到底是谁?”
赵凯长叹一声:“再回首已是百年身,老夫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写烧饼歌的刘伯温?”张西瓜惊讶的问。
“那是老夫晚年占卜所做,却没想到一切竟都真的发生………。”
听着他报出自己的名字,杨帆心中无比震撼,刘伯温可是一个传奇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朱元璋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民间传说更是把刘伯温说的跟神仙一样,说他前知道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个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