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而说我像是丧家犬倒是真的,的确如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字篇 第七章(3)
后人自此经常用“丧家狗”来比喻一个人处境困窘,无处归依的狼狈相。
■ 丧斯文
典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次,他从卫国到陈国,中途经过匡地,匡人误把他们当作是曾经攻打、掳掠过匡地的阳虎,便将他们重重地围困起来。经过一番周折好容易将误会解开,匡人又认为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虎,将孔子拘禁起来,关了五天。当时伴随在孔子左右的弟子们因此都非常害怕,孔子说:“周文王死后,天下的文化不是都在我的身上了吗,若是上天想要将这种文化毁灭,后世之人便不能得到这种文化,若是上天并不打算将这种文化毁灭,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丧斯文”来哀叹文人之死或是文人遭受厄运,也用来比喻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自甘堕落。
■ 上下床
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三国时期的陈登是一个很有声望的人,曾经多次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军。有一次,刘备,刘表还有许汜三人在一起聊天便谈起了陈登。许汜说:“陈登虽然已经是个大将军了,可依然也是个江湖草莽之辈,傲气十足的毛病丝毫没有去掉。”刘备就问刘表说:“许汜说的是实话吗?”刘表说:“如果不是实话吧,许汜却不是那撒谎之人,如果是实话吧,陈登却是一个如此有威望的人。”刘备就问许汜说:“你这样讲,有什么凭据吗?”许汜说:“以前我曾去拜访过陈登,他不仅丝毫没有代客之意,不与我说话也就是了,可是还要自己躺在上面的大床上,叫我躺在下面的小床上。”刘备明白了就说:“这个时侯,兵荒马乱的你不知道保卫国家忧国忧民,尽然只想着自己如何置办房产,而这正是陈登所忌讳的,难道这样他还希望与您交谈吗?如果是我,我一定睡在百尺的高楼上,而让您睡在地上。您和陈登之间的差别可不是简单的上下床的区别呀。”
从此以后就有了“上下床”一词,表示地位,高下的悬殊。
■ 十三点
“十三点”是上海人中用的非常多的贬人的话之一。
这个词的来源颇有些争论,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赌博的时候掷的骰子。在一般的赌博中只有两只骰子,每只上的点数分别是一至六,一次掷两只能得到最大的点数也只是两个六点,即十二点,而抛出十三点就是“出色”,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因为在旧上海麻将之类的娱乐和赌博行为非常盛行,所以“十三点”这个词不知道由哪位赌君子首先在牌桌上说出来。那海时人们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形象,也就这样流行了起来,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愚昧无知或者是呆头呆脑的。
后来也有人用来表示嗔怪,或用于某个特定人的昵称。
■ 四知金
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杨震的青年,他从小苦读诗书,才华出众,人称:“关西孔子。”有一位大将军听说了他的才能就下令招他,选为茂才,后来又连续升迁四次,直至官为东莱太守。在他到任的时候,他的朋友王密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没有人的时候,王密从怀中取出十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非常生气,说:“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你还不了解我吗?”王密说:“深更半夜的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却说:“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王密很惭愧地离开了。后来杨震在做太守时期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明的高尚情操,从不接待私自拜访,吃粗茶淡饭,出门从不乘车。有人见杨震的生活过于清贫,就想为他置办一些产业,杨震却不同意,他说:“我要做一个清白的官,让我的子孙后代也都是清白的,把这种优秀的品德留给子孙后代。这可是难得的遗产啊。”
“四知金”就来源于这个故事,后人用“四知金”来形容为官清廉的人。
■ 苏公堤
“苏公堤”一词出自《宋史?苏轼传》: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