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人们对待他像自己的兄长,又将称为“孔方”。失去了它则积贫积弱,得到了它便富贵昌盛。
自此,“孔方兄”便成为钱的代称,含有讽刺、取笑的意味。
三字篇 第四章(1)
■ 哭秦庭
典出《左传?定公四年》: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国的大夫申包胥,曾经与楚国的仇人伍子胥都立下誓言,伍子胥说一定要消灭楚国为父兄报仇,而申包胥却是立下相反的誓言,如若伍子胥灭楚国,申包胥必定保护楚国。果然伍子胥借吴国的兵力消灭了楚国,于是申包胥就跑到秦国去请救兵。申包胥对秦王说:“吴国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家,如今他攻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要灭亡了,如果楚国灭亡了,那么吴国将与秦国成为邻居,吴国的野心是不会停止的,到时候必定也会攻打秦国,秦国也将受到威胁。如果您愿意现在出兵帮助楚国,那么我们楚国一定会世世代代侍奉您的,如果吴国输了,那么吴国的国土也将成为您的,您又何乐而不为呢?”秦国还是谢绝了他的请求。后来申包胥就坐在城墙外面开始哭诉,说:“我的国君正在流亡受苦,我怎么才可以帮到他啊?”他嚎啕大哭,整整哭了七天七夜,连一口水都没有喝。秦王被他的衷心所感动,吟诵了《诗经》中的《无医》表示愿意出兵救楚。申包胥连磕头九次以表示对秦王的谢意。
今天我们用“哭秦庭”来表示报国,救国的衷心,有时形容国家灭亡的悲愤之情。
■ 苦肉计
“苦肉计”的来源与春秋时期的阖闾有关。
春秋时期,阖闾将吴王僚杀死后,夺取王位。但是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依然有很大的势力,阖闾为此忧心忡忡,于是找他的大夫伍子胥商议。伍子胥将一位勇士要离推荐给阖闾,但是现在剩下的一个问题,便是怎样取信于庆忌。要离提议说您将我的妻子杀死,砍断我的右臂便能取信于庆忌。不久,要离因为散播谣言被阖闾砍断右臂,将他和他的妻子一起关进了监狱,后来要离逃脱,阖闾便将他的妻子杀掉了。
要离求见庆忌,要求庆忌帮他报杀妻断臂之仇,并劝说庆忌伐吴。庆忌果然丝毫不怀疑要离,将其留在身边,并对他加以重用。在伐吴的路上,要离趁庆忌不备,用矛刺穿了庆忌的胸膛,庆忌敬要离是一位勇士,没有杀他,但自己却终于因为失血过多而死。而要离虽然完成了任务,却因为自己家毁人残并背弃了庆忌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自刎而死。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苦肉计”来表示故意伤害自己,骗取敌方信任以方便自己能够借机行事。
■ 胯下辱
典出《史记?淮阴侯转》: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自幼家境贫寒,经常以讨饭为生,在小小的淮阴城内尝尽世间的冷暖。城中有一个屠户家的少年欺负韩信,说:“你虽然长的人高马大的,并且喜欢带着刀剑,其实你只是一个懦夫。如果你不怕死,就用你的刀把我杀了,然后你偿命,若是你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当时在旁边围观的众人也跟着起哄,但是韩信将其视而不见,趴下匍匐着从少年的胯下钻出。从这之后淮阴城中所有的人都嘲笑韩信,以为他非常胆小。但是后来韩信投奔在刘邦的麾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元帅。
三字篇 第四章(2)
自此,人们便用“胯下辱”来比喻一个有才能的人暂时忍受一些委屈终能成大事。
■ 老头子
典出《清朝野史大观》: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
清朝乾隆年间,盛夏的一天,天气很热,纪晓岚因为身体很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将发辫盘起,脱了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那里校阅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