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每当悟空不服管教时就可以念这句咒语。说完之后菩萨就离开了。悟空气消了又回来找师父,无意中发现了这顶漂亮的帽子,并将它戴在头上,正当悟空高兴地要将帽子摘下来仔细看看的时候,他发现这帽子怎么也拿不下来了,这时唐僧在旁边却开始念菩萨教给的“紧箍咒”,帽子越来越紧,最后变成了一个金箍,箍在了悟空的头上,从此以后每当悟空不服管教的时候,唐僧便要念那“紧箍咒”悟空只能一天天学乖了,直到取到真经那一天这个金箍才从悟空脑袋上面自己消失了。
从此以后就有了“紧箍咒”一词,现在人们用“紧箍咒”来形容约束人、人们又不得不服从的东西。
■ 开口笑
典出《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春秋时期有个大盗名叫盗跖,孔子准备说服盗跖,改邪归正不再偷盗。孔子说了一堆仁义道德的话,谁知盗跖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反而把孔子教育了一下,说得孔子哑口无言。盗跖说:“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活的时间长的人可以活到一百岁,是上寿了,再差一点活到八十岁算是中寿,而一般人也只能活到六十岁的下寿,中间还有生病、瘦弱、死亡、丧事等的折磨,可以高高兴兴开口笑的日子,一个月也只不过就那么四五天而已。而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面临死亡,真的是转瞬即逝,这和白驹过隙有什么区别呢?正是因为人生是如此的短暂,谁不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呢?”盗跖又说:“你说的那些都是陈词滥调,虚伪之词罢了。”孔子见盗跖如此的厉害,只能无功而返,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柳下惠,柳下惠已经猜到了孔子此行的结果,就没有说什么,孔子却说这下真的是摸到了老虎的胡须,差点被老虎给吃了。 。。
三字篇 第三章(4)
后来就有了“开口笑”一词,用来指开怀大笑,和豁达的处世态度。
■ 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诸葛亮常用的一种作战方式,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的空虚。
典出《三国演义》: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为错用马谡失掉战略要地,魏国大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20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这个时侯,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自有计谋。”于是,诸葛亮让士兵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派几名士兵,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知道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下令军队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是不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我们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不会冒大险的。现在城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如果我军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就是利用这个空城计使得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不战而退的。
后来就有了“空城计”一词,用来指在危急处境下,骗过对方的一种策略。
■ 孔方兄
典出西晋鲁褒《钱神论》: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西晋至元康年间,即惠帝司马衷在位期间,朝纲败坏,官员竞相贪污受贿,强取豪夺。据说,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最大的爱好就是拿着算盘整日整夜地计算自己的家产;他弟弟王衍之的老婆郭氏,喜欢将钱绕在床边,以之为乐;驸马则用铜钱将自己的跑马场和射箭场重重围住,以炫耀自己的身份;太子少傅和峤也以“钱癖”闻名当世。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平民百姓生活日益艰苦。西晋文学家鲁褒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惜百姓生活困苦,而作《钱神论》来讽刺当时的世风,以警示时人,鞭策后人。《钱神论》中说,钱财难以折损,象征着其寿命长久,永不匮乏,象征着其若自然万物,永世长存,实乃是世上之神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