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十年的生活轨迹,和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每一个重要环节都环环相扣。
樊建川(以下简称樊):我是一直站在时代最前沿往前冲的噻!我写文章,出书,建立全国第一座不屈战俘纪念馆、第一座援华美军纪念馆、第一座川军抗战纪念馆、第一个手印广场……拥有许多个“第一”,没“牺牲”,没当“烈士”,说明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大了。最近,我领受了两项荣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美国布莱恩特大学“荣誉博士”。布莱恩特大学这次只颁发了两个“荣誉博士”,另一个给了乔治?布什——小布什的老汉儿(父亲)。我就这么成了小布什他老汉儿的“同学”。
1976-1980:当兵、上大学
陈:那你可太威风了。几十年荣耀一身嘛!我记得你第一次获得全国性的荣誉,好像恰巧就是在1978年?
樊:是啊,1978年的《解放军报》上还登载过我在“打二锤”比赛中得奖的消息。
陈:啥子是“打二锤”?现在的年轻人怕是不晓得了。
樊:相当于施工,一只手掌到钢钎,一只手抡锤,看可以连续打好多锤。考你的体力、臂力,技术要好才行。1979年我就上大学了,第一篇理论文章发表在《山西日报》上,对林业生产提出了一些看法。还是大一学生哦,就发表理论文章了。
陈:恢复高考是1977年,你咋个1979年才上大学呢?
樊:我爸是军人,妈也是,他们都打过仗,打过土匪,我也就参了军。当兵两年后才能考大学,所以是1979年上的大学。算上下乡和当兵,我从事体力劳动四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更谈不上电,喝稀饭、吃菜团子,整天处于吃不饱的状态,瘦得只有九十多斤。饿晕过两次,晕倒了,送到医院去看病,说是低糖。用红糖化成水让你喝了,就不管了。当兵练得肺部撕裂,吐血,父亲寄来云南白药,吃一口喝一口酒,好惨。所以我现在做博物馆舍得干呢,八天拼出一个地震博物馆,就是因为做过比这个更艰苦的事情。
1981-1987:平静悠闲的教书生活
陈:你毕业后去了第三军医大学教书,这段经历你谈得很少。
樊:在第三军医大学的七年(1981…1987)我最悠闲,没压力。课讲得好,学生喜欢听。还读了不少书。1981年我在《红旗》《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其中一篇的观点是,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过剩,百分之九十在农村,而美国农村人口仅占百分之五;我预测我国农村人口将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将减少百分之三十。果然言中了嘛。《经济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办的,发行量几十万,在上面发表文章很厉害了。回想起来,当时又在大城市,在大学里,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平静的时期。
陈:那你咋个舍得离开大学,回到宜宾呢?
樊:主要是太轻松平淡了,轻松到从来不用讲稿,成天端个茶壶,太闲了,身体倒是养好了。1987年我满三十岁,把自己教书匠的未来看得很清楚。这种生活,一眼看穿,很难受。所讲的课早就烂熟于心,生活却很麻木,没有动力。回宜宾,是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高收入变成低收入,从能掌控自己的前途到不知未来,决心很难下,但还是想回去。
1988-1992:在宜宾当官的日子
陈:回到宜宾,其实你做得很好。
樊:是啊。回宜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地委政研室,当个科员,普通公务员。大学毕业的人,刚开始只能在那里打开水、扫地。但很短的时间,就一年吧,我凭自己的能力,凭文字功底和调研成果,升任副科长,两年后成为主任。那时地委主要文件的起草,比如工作要点、工作安排、年底总结,“一把手”的大报告,贯彻省委主要决定,都是我做的。这些虽然是文字功夫,要求却相当高,你要了解各产业、行业、部门的情况,还要对政策很熟。当时我可以说是“第一笔杆子”,很会理思路,写得真不错。我1987年去的,1991年就当副市长了。主管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也发展得很好。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樊建川 我一直在时代最前沿往前冲(2)
陈:那为什么要辞职下海啊?这好像一个谜。
樊:莫得啥子“谜”。当时报纸上还登了一篇文章——《市长下海,众说纷纭》。其实宜宾小,偏僻;收入低,当官的不贪,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我到成都打工,第一份工资是三千块钱,在一个外资公司任办公室主任,一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