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2008年伊始,冯先生数百万言的“国学普及丛书”,由南方日报出版社陆续推出,冯先生也随之到南方讲学,待在成都的时间很少。这篇访谈录原计划在5月之内完成,但因为冯先生上半年为了推动整套“国学普及丛书”的出版工作,又到北京等地巡回演讲。成都的朋友们很难见到冯先生。
最近,冯先生正巧从南方回来,在成都休养数日,笔者有幸再与冯先生晤谈,终于完成了这篇“蓄谋已久”的访谈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何多苓:享受着绘画、诗意以及边缘(1)
何多苓近照 人物简介
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画院画家,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授。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此前在四川凉山州当知青。1979年考上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入油画班学习。以毕业作品《春风已经苏醒》成名。毕业后在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1985年应美国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邀请赴美讲学。1987年,何多苓的重要作品《小翟》参加“第一届中国油画展”,获得赞誉无数。1990年,何多苓再度到美国纽约,参观美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受到触动与启发。回国后,重新调整技法与画风。整个90年代,画“迷楼”和“春宫”系列,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2000年,参加“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成都?现代艺术馆)以及“中国油画百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两大展览。
2000年后,画大量女人体与婴儿,杂糅着国画意境与西画技法,风格几年一变。作品关注的对象始终是个体的神态与内在情感。2007年,与翟永明游历墨西哥,画《青春2007》《小翟和龙舌兰——向弗里达?卡洛致敬》,与有着近20年跨度的《青春》《小翟》作了呼应。
先后出版《2005何多苓新作》(环碧堂画廊)、《带阁楼的房子》(吉林美术出版社)、《雪雁》(吉林美术出版社)、《何多苓2007》(吉林美术出版社)等画册。
诗意年代:从知青到画家
牛黄(以下简称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从文化、艺术到经济领域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你是当过知青的,也是第一批上美院的,一直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前进。你认为,时代怎样影响我们,而我们又如何影响时代?
何多苓(以下简称何):首先是时代影响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是1977年上的川美(四川美术学院),那会儿不叫油画班,叫油画专业。1979年读研究生,因为当时在校生就可以直接考研究生。
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可以算是你的第一个创作时期。你当时的代表作《春风已经苏醒》引起了轰动,也奠定了你在国内油画界的地位。那个时代,其实是对整个“文化大革命”运动等不正常的社会状态进行全面反思的时代,不论是绘画、文学、音乐,还是思想。《春风已经苏醒》这个作品在当时也是典型的代表作,对个人是,对时代也是。当时是怎么样一种创作背景?
何:《春风已经苏醒》是我研究生毕业时创作的。当时本身就准备创作与知青生活有关的题材,主题定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那时国外的油画开始进入中国,我们也在找寻国外大师的作品。我在《世界美术》杂志上第一次看到安德鲁?怀斯的画,震撼!立刻就决定用他的技法来画,画法和主题都定了,就把知青的形象改成了农民娃娃的形象,加上动物,加上一片草地。因为觉得怀斯的草画得很好。其实也不知道怀斯到底是怎么画的,就按自己的想象来画。这是我用怀斯的方法画的第一幅画。后来用这种方法画了差不多十年。
牛:这基本上形成了你最初的风格?
何:是的。整个80年代我基本都用这种技法在画。主要就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理解的自然的神秘性。其中很多结合了我下乡时候的印象,后来(主角)就变成了彝族人,背景很多都是大凉山的风景。
牛:在当时的美术界看来,你画中的技法胜过了所表达的意义。是这样吗?
何:我觉得画面效果就是我要表达的内容。我的画从头到尾都是这样子的。没有那种情节性的主题,或者某种观念性的东西。我关注的是绘画本身的东西。
牛:80年代,思想与物质的禁锢陡然打开,很多思潮在翻涌,很多观念在创立。你在这十年之中都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和立场,为什么?
何:我始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