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好自己的心弦,使自己的心性优化、美化、强化。“炼性”这两个字是从道家中来的,佛家叫做修行,儒家叫做修养。炼性就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像孙悟空一样炼成火眼金睛、铜头铁臂,这样就有力量了。“开眼”,在道家叫做悟道,在佛家叫做开悟、见道、###见性,就是要洞开智慧之眼。开眼就是要我们把看见的虚幻的、不实的、引起误会的那些东西统统地去掉。在万法纷纭的这么一个状态下,要别具心眼,见人之所不能见,知人之所不能知,使我们高明起来,最后能够见道,也就是###见性。最后是“致用”。我们要遵循《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么一个原则,逐渐扩大自己致用的半径,多做利国利民的事情。致用也是要建立在立志的基础上,离不开立志,离不开炼性,离不开开眼。志向高旷、性格优化、智慧透出,你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就是一个“大人”。
冯学成 君子以正位凝命(7)
史:今年上半年您到北大、清华等中国一流高校作了一次巡回讲演,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有什么体会呢?
冯:这次去北京高校巡回讲演,虽然感到近几年教育界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了,但程度还远远不够。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生,孔孟老庄一定要看,如果不看,那就够不上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按照古代社会,在汉唐宋明清,能够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帝国学院”——太学里读书学习的,起码都是孝廉或举人出身。这次前来听我讲演的学生当中,除了文科生,搞数学、物理以及研究前沿科学的都有。我认为,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学生们的文凭,无论是学士也好、硕士也好、博士也好,最好还要有一个国学文凭,这个文凭就是孔孟老庄的。我们需要把国学里面的精品,儒释道三家的精品,好好地学一学,体会体会,那么自己的身心性命就一定会得到滋养。如果有人觉得学孔孟老庄还不够,还有余力,比如学中文的、历史的,本身就是玩这个的,那就应该好好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在历代圣贤的精神之中去畅游,去好好地体会和发挥。同时还要承担传播的使命,让更多的人分享,要让整个社会分享,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多作自己的贡献。
史:多年以来,您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上,挑了这么重的担子,会不会感到压力很大呢?
冯:自己找的,也就谈不上什么压力了。我常说自己是“三无人员”嘛,既无官帽子,也无学位头衔,更无票子。2006年以前,我名义上都还是成都市最大的商场——人民商场的营业员;2006年人民商场改制,一次性买断了工龄,彻底了断了一切关系,真的就成了赤条条、无牵无挂的“三无人员”了。这很好,不会有什么妄想好打。我从青年时代就是如此,上学无路可走、发财无路可走、升官无路可走。这个没法子选择,就是自己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因缘,老天注定了我只能走这条民间办学之路,没有别的妄想。多年以来,甚至可以说我这一生,都是在从事国学的学修和传播。我给自己定了位,就是做一个国学行者。有一些朋友爱吹捧,把谁都叫大师,把我也叫大师。我不敢当。我一听到别人叫我大师就恐惧。我就当个行者,《水浒传》里行者武松多可爱啊,《西游记》里的孙行者也很可爱啊。人人喜欢,我也喜欢,这样就很舒服。现在,我的老师一辈差不多都走了,能把我从老一辈人手里接过来的传统文化的薪火接续下去,我也就满足了。
⊙
采访手记
跟冯学成先生认识是在2005年春节刚过,那时,成都龙江书院刚刚诞生一年。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有这么一个讲国学的地方,然后悄悄前往,坐到龙江书院讲堂最后边一个很不起眼的座位上。那天听课的人很多,正好是冯先生开讲老子《道德经》的第一课。从此以后,我便经常到龙江书院听讲。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对冯先生作过多次采访,每一次采访下来,对冯先生的坎坷经历和内心世界的了解便深了一层,内心的钦敬也随之增加。虽然冯先生一直不收弟子,但听过冯先生讲课的许多朋友,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心里都暗暗把冯先生当做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冯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学必归于养,无养,虽学何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实乃因养而生悦也。今治学者多,或学而不化,或学而益骄,或学而迂腐,皆不得其养之致也。”在冯先生近四十年的国学修养中,其为学,其践行,其立言立德,无不是这一段话的生动体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