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但神策军将领都是宦官心腹,大力反对,昭宗的诏令不能施行,只得任宦官韩全诲为神策军中尉。
崔胤急于铲除宦官,病急乱投医,居然想利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来制宦官,就暗中邀请他遣兵三千进驻长安,以为援助。谁知韩全诲做过凤翔监军,与李茂贞私交极好,二人早有勾结。凤翔兵进驻长安,反而助长了宦官的气势。崔胤便催朱温速到长安,从宦官手中夺取昭宗。这正中朱温下怀,他立即带兵出发,到河东时,先上书请昭宗去东都洛阳。
朝不保夕的唐昭宗(3)
宦官韩全诲等人闻讯后大惊,干脆先下手为强,劫持昭宗及其家属到凤翔投靠李茂贞。朱温率兵入关中后,首先打败华州节度使韩建,取得华州,随后进入长安城。宰相崔胤率文武百官在渭桥迎接,并设宴接风。其间,崔胤举酒杯为朱温祝寿,丑态百出。
天复二年(902年),朱温带兵围困凤翔,与凤翔李茂贞为争夺昭宗展开了激战。凤翔孤立无援,城中粮食断绝,又遇严寒大雪,城中军民大量冻饿而死。昭宗也不得不在行宫自磨粮食,每天磨豆麦喝粥,以求生存。凤翔百姓更惨,吃人的现象普遍发生,“人肉每斤值百钱,犬肉值五百钱,每日进奉御膳,就把此肉充当”。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凤翔肯定是守不住了,李茂贞只得接受朱温的条件,同意主动送出昭宗、韩全诲等人。
这时候的李茂贞还不忘向昭宗伸手,要求昭宗将跟随在身边女儿平原公主嫁给自己的儿子宋继偘(李茂贞原姓宋)。何皇后心疼亲生女儿,不肯同意。昭宗劝她说:“不尔,我无安所!”(《新唐书·卷八十三·公主传》)堂堂大唐天子,为了一处安所,竟然连女儿也要舍弃,真是可悲可叹。
昭宗等人出凤翔后,朱温就地诛杀韩全诲等宦官数百人,将昭宗像战利品一样带回长安。
根据《五代史阙文》记载,朱温从凤翔迎昭宗回长安时,昭宗假装鞋带脱落,对朱温说:“全忠(朱温)为吾系鞋。”朱温不得已,只得跪下为昭宗系结,汗流浃背。当时昭宗身边还有卫兵,昭宗故意如此,是让左右擒朱温而杀之,但左右竟然没有一个敢动手的。
朱温回兵长安后,尽诛宫中宦官八百余人,只留下黄衣(品秩最低的宦官)幼弱三十人,供宫中打扫。同时,朱温还下令各地藩镇将担任监军的宦官一律杀死。唐朝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至此被彻底铲除。谁也没有想到,中唐之后祸乱不已的宦官问题竟然是被朱温解决。朱温因诛杀宦官有功,被封梁王,从此挟天子以令天下,控制了中央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为大杀宦官第一人。秦始皇灭掉六国,暴虐无度,仇家遍及天下。为了防止遭人刺杀,他每天都要改变住处。有一天,秦始皇出游,看到丞相李斯出行,车马、随从众多,浩浩荡荡,排场很大。秦始皇很不高兴。有人将此事告诉了李斯,李斯立即精简了车辆随从。秦始皇知道后仍然不高兴,说:“肯定是宫中的宦官把我的话泄露出去。”于是将身边的宦官全部处死。]
昭宗记挂尚在凤翔的女儿平原公主,让朱温写信给李茂贞索要。李茂贞畏惧朱温的势力,只得将平原公主送回了长安。
天复三年(903年),朱温领兵回大梁,留侄儿朱友伦领一万兵控制京师,昭宗完全孤立了。
天祐元年(904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举兵逼京畿。朱温为了更好地控制昭宗,又见关中经济萧条,黄河漕运中断,洛阳经济复苏、且有江淮经济支持这一形势,提出要把首都迁到洛阳。但朝臣们反对。宰相崔胤猜到朱温将会篡位,他身为宰相,难免有一天会祸及自身,于是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密为防御。又与京兆尹郑元规等人谋划,缮治兵甲,日夜不息。朱温有所防备,指使部下数百人去应崔胤之募兵,崔胤却毫不知情。
刚好这时候,朱温派在长安典禁军的侄子朱友伦打马球时不慎坠马而死。朱温怀疑是崔胤故意而为,便以此为借口,派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长安,胁昭宗迁都洛阳,并以“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的罪名捕杀了崔胤、郑元规。长安民众痛恨崔胤,听说他被杀后,十分振奋,纷纷向他的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忿。唐末诸相之中,崔胤名声最差,被认为亡国害民。尽管当时时局混乱,情势复杂,唐朝廷面临着个人无法解决的危机,但后来朱温挟持天子直至唐朝灭亡,崔胤难辞其咎。
朱温另用裴枢、柳璨等人为宰相,使裴枢强迫昭宗和百官迁都洛阳。长安城中,一片阴云惨淡。长安居民也被迫迁往洛阳,一路上哭号之声不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