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痫风患者是“活人死脑袋”的事实,证明“灵
机记性在脑”的科学论断。王清任特别引用了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的观
点,作为自己的论据。他们都把“元神”看作高级中枢神经机能。“脑为元
神之府”,即肯定脑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司令部。在中国学术史上,推翻
了几千来“心之官则思”的传统观念。
《本草纲目》中保存的李时珍的医案、医话,是他多年研究医药学的心
血的结晶,无一不是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是医圣李时珍留
给人民的一笔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可传之永久,受用无穷。
三、《命门考》与《三焦客难》
李时珍对医学理论的另一贡献,是创立肾间命门说,写了《命门考》、
《三焦客难》,可惜二书均已失传,《本草纲目》中保存了关于这一学说的
部分观点。
命门,是中医学的特殊观念,被认为是主宰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实体,
对维持生命具有极端重要作用。李时珍称它为“生命之原”。这种实体的形
质如何?居于人体哪一部位?言人人殊。历代医家认为,命门同肾是相同实
体,人有二肾。左谓之肾,右谓之命门。首创此说者为《难经》。《难经》
指出:“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
胞。”表明它十分重要。同时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说法:谓“两肾者,非
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对于这一说法,隋代杨上善注释《内
经》时加以重申,在宋以前,一直视为定论。宋元时期,医家亦沿用此说,
《太平圣惠方》写道:“夫肾脏者,足少阴之经,左侧为肾,右为命门。”
在医学史上,第一个推翻这一传统观点而创立新说的就是李时珍。他对命门
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命门并不是右肾。首创“肾间命门说”,认为命门实是
两肾之间的另一实体。其位置在人体脊椎自下向上数的第七节之旁。他说,
命门“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对命门的形
质和部位,第一次作出新的判断。
李时珍申述命门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命门系于脊,“下通二肾,上通
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
物,皆由此出。”(《胡桃·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804 页)
李时珍关于命门的考订,从以上文献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观点:第一,
命门非即右肾,而是另一实体,这种实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第二,命门
的位置,在七节之旁,二肾之间。第三,命门同其他脏腑的关系,二系著脊,
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是三焦的本原。第四,命门的功能。为生
命之原,精气之府。从此命门学说更为医家所重视。
命门和三焦具有体用关系,更是李时珍的创造性见解。基本观点可从《本
草纲目》窥见。
命门同三焦的关系,历代医家少有专门论述,更未强调认识这种关系对
发展中医的重要性。李时珍在弄清命门的功能和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后,专
门写了《三焦客难》一书。从书名不难想象他采取《内经》中黄帝和歧伯等
对话的方式,自设宾主,系统地论述了自己关于三焦的全部观点。《本草纲
目·序例》中《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一文,反映了李时珍对命门、三焦的
基本论断,“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
铅,主三焦元气。”“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
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
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这两段论述把命门、三焦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重要地位及其作用,以及三焦同命门的相互关系讲得十分清楚。《胡桃·发
明》中,李时珍对命门与三焦的关系更有概括性论述:“三焦者,元气之别
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