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技术、绘画和雕塑、文学等各类课外活动小组。总之,要使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变为丰富的精神生活,并充满积极活跃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与学习的任务。赞可夫的这些理论观点,对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社会上所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它不过是对学生的作业、作息等做出了一些硬性规定,仅此而已。
客观地说,统一制式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层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解决“因材施教”问题,不是*门自身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社会更深层次的改革作为支撑与保障,关键是要解决这种教育模式“开发”的产品的认同及机会提供等问题。在现有条件下,过分强调“因材施教”,进而简单地取消“应试教育”,可能出现新的更大范围的不公平。但学校和教师起码应该做到,不简单地用分数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和前程,尊重那些综合成绩并不突出,却有自己特点、特长的学生,鼓励、引导和帮助他们顺着自己的天性去成长。
。 想看书来
从“功夫熊猫”说到IQ的开发
《功夫熊猫》中的熊猫阿宝本是一家面馆的学徒,他的家庭三代都是煮面大师,但是他却梦想成为武林高手,能闯荡江湖,打遍天下无敌手。命运之神果真眷顾了他。熊猫阿宝意外地被选为身负拯救武林重任的“龙战士”,将承担保护整个山谷的重任,对抗天下第一高手雪豹。
熊猫阿宝既没有武术基础,又没有武术天赋,而且满身肥肉,吃个不停,这让负责训练阿宝的功夫大师一筹莫展,甚至差点失去信心。就在功夫大师苦于找不到训练阿宝的有效方法时,突然发现吃东西才是阿宝的最大动力。于是,功夫大师因势利导,利用与之争夺食物来训练阿宝,并向他灌输“只要相信自己是神龙大侠,你就是神龙大侠”的思想。最终,阿宝果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龙战士”,保卫了山谷,拯救了武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又胖又笨的阿宝能够成功,说明“因势利导”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只要拿到了这把钥匙,“人人都可以成天才”。但是,生活中的人们虽然愿意花钱买票去为《功夫熊猫》捧场,虽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功夫熊猫的成长发出惬意的笑声,却不愿意更没有打算在教育学生或培养子女方面,打破固有的观念。他们依然企图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学生(孩子)。家长(教师)们更乐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严肃”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等)上。当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稍一投入精力,家长马上会说:怎么又“玩”上啦!有的家长还会说:你看人家×××,整天就知道学习,你就不能学着点?许多家长们可以毫不心疼地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无比虔诚地“奉献”给五花八门的“提高班”的教师,持续不断地“转送”给书店里的销售员,可就是不肯让孩子们顺应自己的天性去成长。他们看着极不情愿,而且经常疲惫不堪的孩子,有时也会心疼。但他们总能找到“将错误坚持到底”的客观理由:人家都这样学,咱不学怎么行?唉,没办法呀!
对他们来说,艺术仅仅是艺术,是不能当真的。当孩子们提出抗议的时候,学校会搬出“传统”(它并不总是美的,许多时候是个怪物,的确怪吓人的),家长们会脱口举出一两个例子(许多时候并不具有说服力,不过是以大压小罢了,其实自己可能就是这个“例子”的反证)。当然,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老师、家长都是一片好心。问题是,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孩子的培养方面则更为常见。越是“望子成龙”心切,越容易犯类似的错误。事实上,事与愿违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不管怎么说,家长的“道理”还是有道理的。大多数家长们都去做的事情,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就涉及到了制度层面的问题。这个根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愚”,诲人不倦也就在无意间变成了“毁”人不倦。想想看,目前这种以往孩子大脑里“填充”知识(而且许多还不能算做知识,只是些信息而已,而且这些信息要么是已经“过期”的,要么是“有效期”极短的)为主的教育,大致相当于毫无秩序地往仓库里存放物品,存放越满,仓库的使用效率越低,等你把仓库堆满了,这个仓库也就没法用了。再者,我们天天教育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数理化),小小年纪眼睛就“废”了,等长大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身体和精神就“废”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