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部分(第1/4 页)
军官们身前马后,则是数十随从亲兵一声不响的簇拥着。
马队进入一道河谷,山景明净,倒也令人心神明朗。
众人走马而前,忽听得后面蹄声得得,众人按照军中惯例,避之道左。转瞬间,后面约有百余骑兵飞驰而来,马上骑士的服饰,可以看出这是一批军功锐士。西北锐士有自己完全独立的一套军功爵称号晋升制度,与军官和军佐伎术官的军功爵称号晋级制度不同,因此早已经在军队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锐士圈子,基本上可与军官们、军佐们分庭抗礼。直接掌握并负责训练兵卒的锐士,其地位、职司和权力也仅仅稍逊于同职级军官,高阶的冠军锐士,其地位身份,甚至能得到提督、指挥使级别将官的尊重和礼遇。
两拨人显然来自于军中不同系统,道左相逢也就是看在袍泽份上,互相礼貌性的问候招呼一下,尔后依旧是大路朝天,各行各路。
三名低品军官显然是不想与一大批锐士走在一起,那样也太别扭了,所以干脆打算放慢脚程,让那些性急的锐士先走一程。
那一拨锐士们显然也无意与军官们过多客气,又不是熟人,也不是同一个行营或同一个军团的袍泽,没什么交情,自然也就寒暄一声,或拱手抱拳或躬身抚胸,纷纷行礼作别,打马先走一步。
蹄声远去,一个军官扬鞭遥指,略带些嘲讽的说道:“这帮吃香蕉的货,骑术倒是真不赖。”
军官们已经从方才的寒暄中,知道这拨锐士都是来自南方,缅地、东莫卧儿‘云南经略府’的麾下。而缅地将士,早先曾经将当地的南方特产香蕉征为军粮;就是现在,香蕉也在‘云南经略府’麾下军队的军粮供应中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些军官的共事袍泽中也有不少从云南经略府转调过来的军官或锐士,因此对南方战场的情形并非一无所知。再说他们已经到了一定职级,手下怎么的也指挥着千人精锐,又在护卫亲军、武官学院这些所在当值或者轮训过多次,一些军情简报和诸如《形势汇篡》这类东西他们也大多可以看到,因此只要用心还是能够对西北面临的周边战争形势知晓个大概的;某些感觉新奇的新闻,譬如香蕉做军粮这样的新闻,他们也还是有所了解,可以拿来当闲聊谈资的。
“终究是锐士嘛,骑射铳炮都是要精通的。”另外一个军官倒明白同伴的心思,笑道,“缅地作战,步卒为先,这骑射的机会虽然不多,总还是有的嘛。”
哈哈,众人轻松一笑,走马前行。
红山口堡。
堡前旌旗招展,鼓号齐鸣。
由原木与夯土临时夯实搭建起来的将台前方,台阶之下,红毡铺地,直接延伸到远处。
将台两翼,戈矛若林,牙旗缤纷,拱卫着明盔亮甲的平虏公护卫亲军,金刀牡丹旗下,军阵森然,杀气严霜。
再更远处,还有‘北衙侍从’的少年郎们肃容站立。这些少年郎都是西北文武官僚、谋士客卿、公士民爵、番胡蛮酋的子女甥侄辈,分为男女两官厅,各十二班值,侍从奔走,执役于公府。应该说在外人眼中,‘北衙侍从’的少年郎就是西北幕府一众官僚谋士们交付在平虏公手中以示效忠的‘质子’。当然,雷瑾本人不会这样看,也许‘质子’的意味确实是有些,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上古的越王勾践为了雪国耻复国仇,可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所以百年大计在于育人是绝对没错的,所以‘北衙侍从’将在‘北衙’‘融化合一’,他们将在‘北衙’这里统一接受熏陶与灌输,学习忠诚,学习敬畏,学习尊卑礼仪,学习文武技艺,学习战阵计谋,学习农牧工商,学习诗书礼乐,学习书算杂学,学习公事规矩,学习内政治理等等。当然,他们在‘北衙’首先要接受类似于‘少年营’的教导,少年营每年都要派出大批从战场上退役下来的教官,以‘少年营’的章程,统一训练北衙侍从。‘北衙侍从’在‘北衙’接受的全面教育与熏陶影响,也将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影响延伸到他们的父兄身上,有着一箭双雕之妙;事实上,‘北衙侍从’以及他们的父兄辈,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西北最有权势和实力的既得利益群体之一,因此必要的‘灌输’是必然的。‘北衙侍从’之设立,除外‘质子’的因素,主要是为西北育才储才,是为以后的数十年夯实基础,作人才和思想上的准备。雷瑾现在年富力强,不出数年就肯定用得上‘北衙侍从’出身的‘看才’了,而他将来的继承人也一样能用上‘北衙侍从’出身的‘看才’。雷瑾之所以始终不肯将‘北衙’与少年营、平虏义学等合并以节省资费,始终强调从严从难的遴选、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