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一逮捕,随意安上个罪名杀掉,然后将其财物没收。并把洛阳的宫殿、官府和二百里内的房屋全部烧毁,洗劫一空,鸡犬不留。又强迫洛阳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一路上在军队的驱赶践踏和抢掠之下,死伤不计其数,还有不少人因缺粮而饿死,尸体铺满西行的道路。董卓还派他的部将吕布挖掘皇帝及公卿百官的陵墓,盗取墓中的珍宝。董卓的暴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洛阳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遗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于这场灾难,曹操特地写了《薤露行》一诗加以反映: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第三章讨伐董卓(5)
“二十二世”,汉从高祖刘邦到灵帝刘宏共二十二代。“所任”指外戚何进。曹操说何进“诚不良”,说他象穿戴跟人一样但却没有人的智慧和本事的猕猴,智虑短浅却要谋划大事,反映了曹操对于何进的基本评价。曹操反对横行不法的宦官,但象何进这样的外戚他也不感兴趣,无论宦官还是外戚,他都不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所以他反对宦官专政但又不同意尽诛宦官,愿为窦武、陈蕃申冤却不肯替何进说上一句好话,在尽诛宦官的行动中始终不与何进同商共谋,从这里不难找到一些答案。“贼臣”指董卓,一个“贼”字,也反映了曹操对于董卓的基本评价。“微子”,相传是殷纣王的哥哥。据《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灭殷以后,一次微子路过殷朝的故都,看到宫室毁坏,到处长满了禾黍,心中十分悲痛,就作了一首《麦秀歌》,来抒发自己对于故国的哀思。这里曹操以微子自比,感叹故都洛阳的残破,表达了对于暴国殄物的董卓及招致董卓之乱的何进的痛恨之情。
董卓迁都长安后,自己带兵留守洛阳,住在毕圭苑中,派部将徐荣到洛阳东面的荥阳一带抵御关东诸军。这时讨卓联军的声势越来越大,一来因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愤恨,###董卓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二来因袁绍在洛阳的亲属被董卓杀害后,激起了人们的同情,不少人就是以为袁家报仇的名义起兵的。但关东诸军大都是新招募的队伍,论起战斗力来远不及董卓的西北军。更重要的是,关东诸军虽然打的是###董卓、解除国难的旗号,但却各有各的打算,都想拥兵自重,保存实力,因而等待观望,不肯率先与董卓的军队对阵交锋。曹操对这种状况很不满意,他对诸将说:
“我们发动义兵诛除暴乱,现在各路大军已经会合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如果我们在起兵之初,董卓倚仗王室,占据洛阳、长安附近的险要,东向以临天下,尽管他残暴无道,但还是够让人操心的。可现在他居然焚烧宫室,劫迁天子,弄得举国震动,人心惶惶,天怒人怨,这正是消灭他的最好时机。一战就可以使天下归于安定,这个时机可千万不能失去啊!”
但关东诸将对曹操的意见不感兴趣。曹操决定单独采取行动,希望以此影响和带动关东诸将。但结果并不理想,除鲍信兄弟积极响应外,其他诸将仍然无动于衷,连张邈也按兵不动,只派一个卫兹带了部分士兵随同前往。
曹操率领部属从酸枣出发,准备攻占成皋,董卓部下的大将徐荣率兵迎战。双方在荥阳汴水岸边相遇,旋即展开激战。由于徐荣率领的是久经战阵的凉州骑兵,曹操军队多由新兵和宗族宾客组成,缺乏训练,数量又少,因此在激战一天之后被打败,士兵死伤很多,鲍信受伤,卫兹和鲍韬战死。曹操自己也被乱箭射中,坐骑受了重伤,再也跑不动了。在追兵将至、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不同意,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却不能没有您!”曹操也就不再推辞,赶紧跳上了马。相传这匹马名叫“白鹄”,是一匹骏马,跑起来飞快,马蹄好象不着地,只听见耳边呼呼风响,当时人称为乘风而行,有“凭空虚跃,曹家白鹄”的谚语。当下曹操、曹洪乘着夜色来到汴水岸边,见水深不能涉过,曹洪又沿着河岸上下寻找,终于找到一只小船,两人乘船渡河回到酸枣。徐荣见曹操兵少,加之激战一天后部属已很疲惫,同时估计酸枣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轻易攻下,也就未再挥师穷追,带兵回到防地去了。
四“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回到酸枣后,见各路义军十余万人,每日只是宴饮作乐,不思进取,感到非常愤慨,忍不住加以指责,并就诸军如何调动安排谈了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