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曹操积极准备起兵,甚至亲自参加做一些具体工作。一次,曹操正同工匠师傅一起作卑手刀(一种军用短刀),被来看望他的做过豫州刺史的孙宾硕看到了,讥笑他说:“你应当考虑大事,怎么竟跟工匠一起做刀呢?”曹操回答说:“既能做小事又能做大事,有什么不好呢?”反映了曹操的实干精神和既抓大事、也抓小事、正确处理大事小事之间关系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曹操共招募到士兵五千(一说三千)人,这是他建立自己武装力量的开始。当时本来还有可能招募得更多一些,但曹操自我限制,不想多招,原因是怕兵多了,目标大,意气盛,与强敌相争,可能成为祸根。这是曹操在当时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考虑,反映了他的明智、冷静和不急于求成的个性。
中平六年(189)十二月,曹操在己吾正式起兵。当时各地州牧郡守有的还在积极筹备,有的甚至还在犹豫观望,只有陈留太守张邈大概一直在与曹操互通信息,共同筹划,与他同时起兵,互为呼应。曹操虽然兵少,主观上也不想多招兵,但他没有被动地等待机会,没有消极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而是毅然首举义兵,为天下倡,表现了非凡的胆识、气魄和勇气,这对迅速掀起反董斗争的高潮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三章讨伐董卓(4)
三汴水失利
初平元年(190)正月,继曹操、张邈之后,函谷关以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董卓,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东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山阳太守袁遗及骑都尉鲍信等人。荆州刺史刘表得知消息,也聚兵屯驻襄阳,与义兵遥相呼应。长沙太守孙坚则率兵北上,准备直接投身讨董运动。
关东诸军分驻各地,袁绍同王匡驻河内,韩馥驻邺城,孔伷驻颍川,袁术驻南阳,曹操与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驻酸枣。驻扎酸枣的诸军,设坛盟誓,由张超手下的功曹臧洪登坛宣读誓词。臧洪声讨董卓暴行,辞气慷慨,涕泪交流,在场的将士无不深受感动。由于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在消灭宦官的行动中又出过大力,同董卓闹翻后又率先逃到冀州反对董卓,因此在盟会上大家遥推袁绍为盟主。袁绍得知消息,欣然领受,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由于曹操当时没有地盘,在准备起义的过程中须争取陈留太守张邈的帮助,起兵后在给养等方面也须仰仗张邈的接济,因此起兵之初在行军作战的指挥上也不得不接受张邈的节制。曹操就是带兵随着张邈来到酸枣前线的,到后被命代理奋武将军的职务。
曹操前往酸枣途经###时,该县主簿任峻率众前来投附。任峻字伯达,###人。董卓之乱发生后,该县县令杨原忧愁恐惧,打算弃官逃跑。任峻劝他权且代理河南尹的职务,起兵###董卓。杨原听从了任峻的意见,即命各县坚守城池,###重卓。正在这时,曹操率兵进入###县境,在大家不知所从时,任峻独自与同郡张奋商议,将全郡献出归附曹操,并集合自己的宗族、宾客及家兵数百人加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骑都尉,并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
骑都尉鲍信和他的弟弟鲍韬也在这时起兵响应曹操。鲍信是个颇有识见的人,董卓刚到洛阳时,他就劝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心怀不轨,如不早想办法对付,将会被他控制。应当乘他新到疲劳的机会,发兵袭击,可一举将其擒获。”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兵。鲍信见袁绍不能成事,便回到家乡泰山,招募了步兵二万,骑兵七百,辎重五千乘。曹操刚在己吾起兵,鲍信便起兵响应,同时来到酸枣前线。曹操和袁绍推荐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当时袁绍的势力最大,不少人趋奉他,独鲍信对曹操说:
“谋略在世上找不到第二个,能统率大家拨乱反正的,只有您一个人。不是那么个人,即使一时强大,最后也是要失败的。”
于是同曹操倾心交往,曹操从此也把他当作知己看待。
董卓针对讨卓联军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把弘农王刘辩毒死。接着,为了摆脱关东诸军从东到南摆开的夹攻态势对洛阳造成的威胁,也为了解除由郭太领导的正转战太原、河东等地的黄巾余部十万余人南渡黄河截断同西北联系的潜在危险,董卓动议迁都长安,并将坚决反对迁都的伍琼、周珌杀死。此外,还杀害了袁绍在洛阳的亲属,自太傅袁隗以下共50余人。二月,挟持献帝西迁。董卓将洛阳的豪富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