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哂幸欢ǚ缦眨��喽岳此挡⒉淮蟆V皇牵���值慕鹑诓抛尤赐ü�芏喔芨朔糯罅怂�姆缦眨�缓蠼��废�鄢鋈ィ�约耗玫搅烁芨朔糯蟮氖找妫�醋匀坏匕迅芨朔糯蟮姆缦樟舾�斯啥�屯蹲收摺�
近几年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也具有了类似的某些特征。当牛市走来的时候,证券业的所谓精英们自然就大发其财,而当有人提出质疑时,精英们给出的理由甚是堂皇——“按劳取酬”;可当熊市降临了,市场需要用纳税人的钱填补巨亏时,精英们的报酬却没有随之减少,直至一些证券公司倒闭。这种局面在2006~2008年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2.美国房贷游戏链条
有人说,美国经济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金融业是心脏,资金是血液,实体经济是身体其他器官。所以,当金融业遭到重创时,美国就如同一个人得了心脏病,心脏供血能力受到影响,继而可能引发其他器官的不适甚至病痛。
翻翻美国的经济发展史,就会发现这个被誉为全球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历过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而目前正在面临的,可能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了。
这场危机与美国的房贷游戏紧密相关。
了解一些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从正常意义上分析,愿意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一般会把按揭贷款当作一种优良资产持有到期,并赚取相应月利润以及银行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使自身在获取相应利润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生就充满了投机色彩的华尔街,并不愿意仅仅是这种看似平稳地金融运作,它需要更快、更高、更刺激的金融操弄。于是,将按揭贷款证券化,便在华尔街才子们的智慧培育下诞生出来了。美国的房贷操作也再次具有了所谓的创新精神。
三、在华尔街玩金融游戏(3)
自从有银行以来,住房质押贷款一直都是美国银行的正常业务。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前,住房贷款的期限都不超过5年,因此能给居民带来的好处有限。另外,那时的按揭贷款在结构安排上也有许多问题,比如,在住房贷款到期之前,借款方每月只需支付利息,等贷款到期时再把所借的本金一次性还清。这种支付安排,一方面使银行承担过多风险(因此银行不愿意作太多住房贷款),另一方面也给借款方带来了太多一次性的支付压力。这使得美国一般大众几乎享受不到住房贷款的好处。即便这样,当上文所述的1929~1931年间的经济危机发生时,美国的贷款银行还是接过了许多被质押的房屋,这也成为大批中小银行和信贷机构倒闭的一大诱因,也反过来加重了那次经济危机的深度。
后来,通过罗斯福新政和重造股市的《证券法》(1933年)、《证券交易法》(1934年)、重组银行业的《银行法案》(1933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安全法》(1935年),以及重整居民房地产业的《全国住房法》(1934年)等系列性举动,美国的资本市场和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而其中的《全国住房法》的立意,就在于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简称“联邦房管局”或FHA),由联邦房管局专门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贷款保险。这种担保随即产生了两个主要效果:一是美国居民购房贷款期限从原来的5年增加到了30年;二是中、低收入家庭都可以通过按揭贷款在成家时买下住房。
根据美国《全国住房法》的授权,联邦房管局于1938年成立了“联邦全国住房贷款协会”,简称为Fannie Mae,其作用是从银行手中买走住房贷款,搞活二级住房贷款市场。如此以来,在银行为居民作按揭贷款后不用担心手中持有的住房贷款的流动性问题,反过来又促使银行更愿意向居民提供房贷服务。
1970年,由“联邦全国住房贷款协会”分离出来的“政府住房贷款协会”(Ginnie Mae),推出了住房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简称MBS),其运作方式就是把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按揭贷款打包,然后将该贷款包分成数份,以质押证券的形式向公众和机构投资者发行。正是这一看似成功的资产证券化,大大扩张了美国住房贷款的资金来源,不仅让更多美国居民得到利息更低的住房贷款,也为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提供了更好的分散风险的手段,增加了其投资资产的流动性。
统计数据显示,1950年时全美住房贷款余额为730亿美元,1960年为2090亿美元,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