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1/4 页)
逃亡的感觉。振奋他们的精神,乃属十分必要。我分别向我的同志们指出,中共虽然暂时挫
102/185
… Page 254…
《我的回忆》第二册
败,仍有胜利的前途。国民党抛弃了孙先生的革命理想,将会四分五裂;将来可能有汪记胡
记落记等国民党出现,国民党的军人仍将如北洋军阀一样,混战如故;统一中国、反对帝国
主义和解除人民痛苦等革命任务,他们是负担不起的。我们只要接受失败的教训,团结在党
中央的周围,继续努力,是可以肩起革命的重任,而底于成的。
就由于我们这几天不懈的努力,党内的一般情绪逐渐趋于安定;中共的生机似乎又蓬蓬
勃勃起来了。两三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更有秩序;一切都可以顺序推进。
于是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进取的建议。他指出现在大批同志都随第四军行动,万一第四军
的将领张发奎等受环境所逼,转而反共,那我们在四军中的同志们将被一网打尽。他觉得与
其受人宰割,不如先发制人。他说刚才接到李立三等由九江来信,主张在南昌九江地区发起
暴动。周恩来因而赞成在南昌由叶挺部等首先发难,联络湘鄂赣一带工农群众,形成反武汉
反南京的中心。他估计南昌为四战之地,不易立足,主张移师广东东江。以广东东江为根据
地是周恩来提议中的要点,这一点也是他始终坚持的。他曾在潮汕一带工作过,对那里情况
较为熟悉。他认为那里敌军军力较少,海陆丰一带农运又很得力,而且有汕头这个海口,可
以与苏俄联络。他要求中央,从速确定南昌暴动的名义、政纲和一些重要策略,特别是获致
友军和国民党左派合作的策略,切实计划发动湘鄂赣和广东东江一带工农势力,要求共产国
际经由汕头迅速予以军火和物质的接济等等。所有这些似都是争取胜利的必要条件,在周恩
来看来,尤以莫斯科的接济最为重要。
时机紧迫,不能多所讨论;我们两人因以中常委名义决定周恩来迅即赶往九江南昌,组
织一个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叶挺等为委员,根据周恩
来同志提出的上述计划,相机处理一切。周恩来约于二十日起程到南昌去了,中共中央由我
看守。这也是中共中央没有事先取得莫斯科同意所采取的一个重要行动。
当时的局势,微妙而不易捉摸。大约在二次北伐胜利后,唐生智、张发奎等由河南回师
武汉的时候,左派人物中,特别属于广东籍的,就暗中酝酿返回广东去的想法。以第四军中
一班将领而论,心情大都苦闷,有点类似当年太平天国内哄时的石达开。这班将领大多是广
东籍,参加革命较早,深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传统影响。他们在两次北伐中出力最多,战功
最大,因而使第四军获得铁军的称号。他们目击革命阵营闹得四分五裂,冯玉样、唐生智等
军阀气味很重,蒋介石、李济琛等的作为又太离谱,一切的一切他们都有点看不顺眼。他们
自己好像是革命中的孤臣孽子,飘流在外,无所依托,抑郁难申。返回广东的想法,除了思
乡和消极情绪外,还有脱离污浊气氛,先将广东情况改善,再图发展之意。这也就是当时南
伐之说的根源。
第四军是否会反共,说来似乎也是多余的。第四军将领中有一小部分人有共产党籍,如
叶挺、周士第等,大多数是老四军出身,置身其间,与众多的国民党籍将领,同系老战友,
一向并肩作战,从未显露出他们共产党人的特殊色彩。第四军一向都获得两湖工农运动的协
助,工农运动的过火,又与广东籍的军人家属毫无关系。因而第四军并不热心分共,甚至有
些人会觉得分共只是削弱革命势力,特别会损害第四军的战斗力,实无平地搅起风波的必要。
张发奎氏为第四军首领,他对时局的态度,极受一般人的重视。北伐前,他原任第四军
第十二师师长,第一次北伐后,即升任第四军军长,第二次北伐后,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
方面军总指挥。他那时年轻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