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4/4 页)
Page 103…
《我的回忆》第一册
中国革命唯一的力量。孙中山与他相处得也不错,似可遇事商谈。他这个共产国际的秘密代
表,不像越飞之有公开外交代表的身份,可以更自由的活动,不受各种外交惯例的约束。但
马林究竟不是俄国的公民,也未担任苏俄政府的职务;因而影响苏俄外交政策的力量是很薄
弱的。苏俄政府的外交政策还是以北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为其着眼点。这样,他就无法满足
孙中山先生的一些具体要求。在国共关系问题上,他也不能完全贯彻他的主张;因为在共产
国际和中共中央方面,他常遇到反对的意见。后来马林因而弄得满身是非,不能不让位于鲍
罗庭了。
陈独秀先生对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一事自始就缺乏信心,因而采取消极的态度。一九
二二年九月四日,孙中山先生召集在上海的国民党高级干部五十三人开会,讨论国民党改组
问题。孙即席解释他的联俄容共的新政策,并获得一致的赞成。六月,他指定九个人组织国
民党改组方案起草委员会,陈独秀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十一月十五日,孙先生又召集高级干
部会议,讨论九人起草委员会所拟订的改组方案,并推举胡汉民和汪精卫为改组宣言的起草
委员。一九二三年一月一日,国民党发表了第一次的改组宣陈独秀先生过去与国民党人士来
往较多,也与他们有过不少争执。他被孙中山先生指派为九委员之一,显系具有促进国共关
系的重要意义。但他一直以客卿自居,不愿对国民党内部问题多表示意见。后来,他又被中
共中央派到莫斯科为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中共代表,因而并没有参加改组方案的
最后制订工作。
在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先生总是处于先知先觉的地位,他那时对联俄容共的政策,主张
最为坚决,兴致十分浓厚。但他的追随者们,并不同他一样,表面上虽然是一片附和,骨子
里却有不少的怀疑。国民党中的右倾与左倾思想同时存在,有的惧怕联俄容共,会招致列强
的反对,不利于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发展;有的认为苏俄既有意与孙中山先生合作,就不应再
与北京政府谈甚么外交;有的认为联俄是可以的,容共则颇具危险性。种种疑虑,不一而足。
张继是国民党内当时联俄容共政策的积极支持者。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五日,他还带了孙中山先生致越飞的亲笔信,由上海到北京去与越飞
晤谈。但他主要是希望苏俄能经由外蒙给国民党以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