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因就是孟志成说我的那几句话:
工区几十年的安全不是靠眼睛测量出来的…… 。 想看书来
大锤下的“针线活”(3)
你的眼睛就比道尺还准,以后全工区的线路标准都由你的眼睛测量……
看自己能的,工区的标准都不执行了……
工区的不走样传统到你这儿就走了样了……
难听的话就不要讲了,自己走了样怨不得别人,这是工区的传统。工区因为执行规章不走样的故事好多,具体来讲我记不清了,但有一件事儿我还记得,田永富说。
那是杨志忠当工长时的事儿。哪一年我记不清了,但事儿我还记得。当时的班长姓陈,他带着班里的工人在站区内道岔区干活。一天的活干完了,杨志忠来检查,一下查出道岔间隔小了1毫米。这下他不干了,非要小陈带人返工,他说差这1毫米,一晚上过多少车,对道岔的破坏有多大,万一出了事儿谁也担不起,福生庄的人怎么能干出这么孬的活儿,重干。
在他们的眼里,大锤不是大锤,是手里的针线,一针一线得做出个样来。
其实,这个不走样就是福生庄养路工区一代代传下来的,执行不走样的是工人,但真正不走样的是执行标准的工长。福生庄养路工区的历任工长都是不走样的典范。
说到典范,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贾福元,八十年代福生庄养路工区的工长。
贾福元的名字我很熟悉, 1995年呼和浩特铁路局在实现了安全生产一千天之际出版了一个报告文学集《彩虹》,作者贾建萍在《情洒铁道线》里对贾福元有详细的描写“这个身材魁梧,长着一张大脸膛的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三个月的苦战,终于治理好了管内32处曲线、24组道岔,并使它达到全优水平。”
那个时候,福生庄养路工区已经是自治区的先进班组。但那个时期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时代总会带来一些特殊的情况,对于福生庄养路工区来说,每一个时期都紧密相连,时间是一分一分过的,安全是一天天积累起来的,没有谁可以跨越历史一步走到今天。昨天的付出就是今天的成就,我们不该忘记,同时也不能忘记。田书记对这一点深有感触,说起那个时期,他言语里充满了感情。
你别看现在工区里是清一色的男人们,可都有个媳妇在家等着。那会儿工区里也是男多女少,大部分都是未婚青年,尤其是1985年至1986年铁路职工大批退休,接班的都是些小青年,思想活跃。贾工长怕稳不住这些人的心,打报告要求段里给工区派女职工。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职工一来,工区里热闹了不少。每天晚上贾工长组织学习业务,因为这批新接班的职工们业务水平不行,要想保持住工区的安全生产记录,不增强业务学习强度不行。贾工长学习的方法特别,第二天要干什么,头一天就学什么。在工区的练功台上,每天都响着叮叮当当的锤声,他手把手地教,锤起锤落那招招式式都透着一股子精神气儿。小青年们个个不服输,都想在自己心仪的姑娘面前露两手。到了线路上,活儿干得是生龙活虎,一柄锤在手里舞的得手应手,该轻的时候轻,该重的时候重。再看干出来的活儿,轨缝一点不差,道钉整齐划一,孟志成、我、郑云典都是那个时候让贾工长调教出来的,1986年段里在福生庄工区开安全生产现场会,线路全部达标,这就是成绩。
……
不知不觉日已正午,田书记拍了拍手上的泥说该吃饭了。
我笑了说吃什么饭。他说去厨房看看。走了。
在工区的练功台上,我抡起大锤,本来是对着道钉却一下砸到钢轨上,“咣当”的一声,震得我虎口发麻。这儿“针线活”的本事要练多久才能练出来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就是不服输(1)
是什么让一代又一代的福生庄养路人如此敬业,是什么使福生庄养路人把平凡累积成伟大。是百折不挠的坚毅,是学无止境的追求。福生庄容得下文化低的人,但容不下不学习的人。从工区成立那天起,一代又一代养路人发扬不掉队、不落伍、干中学、学中练的精神。老一代职工拿着字典学规章,带着规章上现场,年轻一代学技术的积极性更高涨,这就是名声鹊起的福生庄工区。想知道108节车箱万吨铁龙在半径不足374米的弯道上冲撞和碾压产生的故事吗?想了解26名福生庄养路工60年如一日在每个24小时锻造和锤炼延续的精魂吗?
福生庄车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