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问题,都落在了一个问题上:何为心?
周转抬起头,恭敬的问李青衫:“老师,何为心?”李青衫此时已负手站在山崖边,眺望远方,夏风徐徐,吹起了他青衫的下摆,显的飘逸出尘。李青衫听到周转的问题,头也不回,淡淡的说了一句:“心者,存乎一心也。”这句话,看似不知所云,却随着徐徐的夏风,飘到周转的耳中,也飘向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也汇入了时间的长河…
周转听到后,却犹如雷击,好似醍醐灌顶,心者,存乎一心。心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就是存乎一心,只有真正知道了一心,也就是有了自己的心这个概念的认知,而不是总结或拼凑别人的观点,这才叫真正知道了何为心。那何为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要让自己真正给出一个自己对心的认知,知道何为一心,才能知道何为心。
周转站在原地,沉默许久,终于面现恍然大悟状,他已经找到了了自己对于何为心这个问题的答案…。
………【第十二章 吾心即天理】………
第十二章吾心即天理
周转此时此刻已然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玄妙境界当中,好比上次练剑一样,他能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每个动作,每个思维,自己的每个想法都能被清除的梳理出来,并且归类,最终补充一个渐渐完备的结论——格心之道。
格心之道,使心之有格,心的格律,就是天理,想要格心,就要在心中显化出天理来,所以昔日的王阳明结合了佛教的观点,提出心外无理,就要求人们自我反省,提倡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用道德约束自己,从而扫除心灵上的尘埃,显现出天理。
而周转则在这个基础上,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既然天理就是法则,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律,那么,其实人自己的本心,人心中的**,人心中的善,人心中的恶,都是天理。不需要刻意格,就已然得到了天理。这就是“万事遂本心,则知明而行无过”。
周转这几天苦读的四书五经在此刻也变得豁然开朗起来,联系他上辈子所知晓的儒家知识,他对于心这个概念越来越明确了。孟子求的便是本心,后世的很多人说孟子说人性本善是不合理的,孟子真正提倡的应该是人心本善,知本心,从而就丹心,方可养浩然之气。而荀子所提倡的便是人性本恶,通过圣贤的教化,自己的努力,除去这些人欲,从而证本心,养浩然之气。这两种说法实际上从根本上讲都是一致的。
周转想清楚了,人心就是天理,人性便是人欲。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善恶。这种理解让周转打破了自己的思维的最后一重的禁锢,拨开云雾见青天!
“何为心?实际上就是在问自己的本心,《黄定内经》有言:“吾身即宇宙,宇宙即吾身。”而宇宙由天理而定,那么我便更通脱一点,吾心即天理!!!”
想到这里,周转整个人似乎都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一种周易中所说的天人交泰的神秘感觉突然出现,周转情不自禁,却又好像无比自然的突然仰起头对天大喊:“吾心即天理!!!”
旁边在山崖边负手站着的李青衫此时脚底轻微一晃,已然匪夷所思的出现在周转身前,可还未靠近,便好像被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推开,向后退了几步,李青衫面色大惊,眼神不停闪动。
本来还是一副“风轻云淡了无迹”的初夏晴空此时又突然变了颜色,方圆数十里好似变成了黑夜,厚重的夜幕突然降临,让春阳林中的所有生灵不知所措,厚重的夜幕上无数的繁星在闪烁,绽放奇异的银光,这些光辉却如同昔日李青衫的青莲放出的青光一样,显得无比的凝视,好似流水一样缓缓向四方流淌。
这些如水银一样的银光慢慢蔓延,构成了一个个正方形的无比规律的网格,从上到下,方圆几十里内的空间,包括上面的天空,都被这奇异的银光切割成一个个规则的正方形网格,可这些网格中的事物却没有丝毫的影响,有的房屋或植物被银光穿透,也看不出有丝毫的变化,但在其内部的银光却依旧清晰可见。
周转两眼中已然看不见黑色的瞳孔,整个眼眸都如同这银光一样绽放着奇异的光芒,额头上那个由“心”字变化的金色符文诡异的闪现出来,闪耀着金光,金银光辉互相交错,使得周转好似天神下凡,凛凛生威。
周转自己也很难说清楚自己现在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他好似一个旁观者,高高的俯视着下面的一切,漠然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可他竟然没感到丝毫的惊奇,仿佛这一切似乎本就该如此,心绪平淡到了极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