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国平天下。实际上正如你猜测的一样,就是儒家的基本的修炼过程和思想。但儒家不同于其余学派的是,这些过程并不是经过之后就要放下,反而下到儒生,上到至圣,这其中每个过程都要细细品味,体会,不可有所舍弃。
能收心,读经史子集,遵圣贤之教化,便已然是儒生。儒门儒生可谓是广布四海,九国皆行,尤其是鲁国和汉国,基本上基层官吏都是儒生。这也直接导致了儒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你,已经就是儒生的境界。
可从儒生到儒士便已然不同了,便需要格物,“物格而后致知”,能格物,也就意味着真正开始了儒家的修炼,同时,格物也是儒门修炼的基础,即使是至圣,也要不停的格物,所以朱熹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即多,然后脱然贯通。”我今日,便教你真正的儒门修炼的开始,格物之道。”
说完,李青衫走到周转身边,郑重的对周转说:“格物者,研究事物,知道其中的道理。可这格物,或是格外物,或是格自身,无论外物,还是人自身的行为,思想,都蕴藏着天理,能够格出其中的天理,才能正式被天地认可,掌控部分天理的力量。
而道门则是至光照后得天道的认可,掌控部分天道的力量。剑修则是至身剑后,得到天剑的认可,掌控部分天剑的力量。无论诸子百家的那一派,都是如此,正式修炼后,必须要得到如“天意,地气”之类的规则的认可,才可以开始修炼。
如今,你要格物,首先要选择一物为起始,研究出其中的天理,得到天理的认可。现在你就要选择格什么了。”
周转听完后暗暗心惊,怪不得地球上儒家的大儒之类的都没有这个世界上的大儒这样的力量。原来是要得到天理的认可,可自己到底要先格哪一物呢?
周转沉思许久,终究无法决定。突然,看到李青衫一脸笑意的看着自己,周转顿时懊恼的拍拍脑袋,有师傅在,自己为何不问问他的意见呢?周转连忙向李青衫行了一礼,恭谨的说:“学生愚鲁,无法决断,请师傅赐教。”
李青衫笑笑:“其实真正要第一个格什么,还是要你自己选择。不过,我倒是可以给你个建议。古往今来,无数儒生要么是格外物,要么格自己的行为。而你,不如格心。”李青衫这句话看似无根无据,可周转却突然想到,自己被师傅收为徒弟时,引动“天图”降世,落下一个当初《彼岸心经》中由“心”字变成的金色符文,并且还落到了自己身上,于是自己就晕了过去。
周转暗自思忖,莫不是这就是师傅让自己格心的理由?可师傅又怎会认得那是“心”字变化而来,这其中又有何隐情。周转看了看李青衫,李青衫却也在面带笑意的望着他,周转觉得师傅的目光里有着太多太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周转沉默了许久,终于忍不住,开口道:“师傅,这心又该如何格?”自己知道这格心之道,应是王阳明的心学中论述的,所谓“格心而使心之有格”就是如此,可这又要涉及到格出天理,这让在21世纪对儒学只是泛泛而论的周转顿时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况且,这个世界中,貌似宋朝时期的儒学家只出现了朱熹,其余的像二程,王阳明之类的都没有出现。其余各家的人物不知又是如何。
李青衫浅笑,淡淡的道了一句:“格心,研究你心中蕴藏的天理,想想你的心有什么天理,何为心?心为何?心可为何?何可为心?”李青衫就这样模棱两可的说了说,可周转还是没有明白,这研究心中的天理,到底要怎么研究,难道就像李青衫说的,知道何为心?心为何?心可何为?何可为心?就行,还是这其中又有什么其它的深意。
周转又低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何为心?心,科学的说就是心脏,可实际上心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本心,丹心,佛心,道心,善心,恶心等等等等都是。似乎人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可以归为心。可到底何为心?历朝历代都没有个明确的说法。
再想心为何?这个问题看起来貌似和何为心很相似,实际上差别很大。是在何为心的基础上,要对心这个被定义了的概念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可周转连何为心都没想清楚,又怎么可能知道心为何呢?
而心可为何又是再说心的作用,这又要建立在心为何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心可为何的结论,这个问题也没法解决。
何可为心就更不用说了,要建立在心可为何,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解释清楚了心的作用,才能知道什么能够影响心,影响心的作用。
周转百思不得其解,但最后所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