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景、苏氏兄弟的前景又将如何呢……
陈慥一声“到了”,苏辙收拢了思索。他抬头一看,一座雕梁画栋的二层楼阁耸立面前,巨大的金字牌匾气势夺人,“遇仙酒楼”四个大字跳入眼帘。
“遇仙酒楼”,是京都有名的酒家,前有楼阁,后有高台。楼阁内分设几十个雅座,宽敞舒适,装饰典雅。王公达官、文人墨士常聚饮于此。高台为歌舞之地,台下设有百十个座位,蓄有艺伎演唱,供客人行乐散心。今日雨过天晴,顾客纷至,楼内雅座早已爆满,斗酒之声,谈笑之声,加之高台上管弦之声,这座酒楼已与闹市无别。
此时,二楼正中的一座字画缀壁的房间里,红木桌上已铺好雪白的细绸桌布,桌案上已摆好杯盘、银著、丝巾;四把高背椅上已铺好了红绒椅垫;椅旁已置妥了四只红木鼓形矮凳。一个身材高大、英俊沉稳、身着青色宽袍傅带、头披青色方巾的中年汉子坐在窗前,带有几分焦虑的神情正向窗外眺望着。他就是陈慥说的那位朋友——章惇。
章惇,字子厚,福建浦城人,时年三十五岁。其人天资聪颖,博学善文,行事果断,很有胆量,与苏轼是同年进士。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时,章惇任商州令,二人相遇甚欢,同游终南山诸寺。据传,他俩同游仙游潭,潭上绝壁万仞,道路断绝,横木为桥。行至桥头,苏轼望而生畏,举步难移。章惇平步而过,蹑之上下,神色从容,并漆墨儒笔,在石壁上写了六个大字:“章惇苏轼来游”。苏轼惊服,抚着章惇的脊背赞赏说:“子厚必能杀人!”章惇笑问其故,苏轼说:“不要命的人,还怕杀人吗?”二人送定交为友,在南溪的竹林中置一茅屋,名曰“避世堂”。盘桓数日,饮酒赋诗,兴尽各返其所。章惇任商州令期满后返回京都,王安石重其才能,留在身边任职。
昨天的紫宸殿早朝表明,皇帝赵顼已下定决心进行“变法”,并全心依靠王安石、曾公亮、富弼、赵挕⑻平榈人奈恢凑�蟪嫉奶�纫裁骼柿耍��嵌挤炊浴氨浞ā薄M醢彩�吹们宄��庑┰�现爻级疾皇且幌伦涌梢运捣�摹Hツ臧嗽拢�谘雍偷钜槭轮校�醢彩�肱笥阉韭砉夤赜凇袄聿啤狈铰院靡怀≌�郏�淙换靼芰怂韭砉猓��笥阎�湓诠�呱系姆忠案�永┐罅恕!氨浞ā逼鸩骄拖萦诠铝⒅�兀�鞘�挚膳碌摹N�税谕颜馕拊�Ь常�醢彩�龆ㄏ蚋崭站由セ鼐┑乃臻�斐鍪直邸K臻�氖�暮涠�┒迹���弦呀咏�费粜藓凸嗜サ拿芬⒊迹凰臻�牟呗壅鸲��ⅲ�蝗嗣鞘游�镄氯宋铮���首凇⒂⒆诹轿换实鬯�褪叮凰臻�挠跋煸诔�懊�俊⒋蠓蛑胁欢侠┱梗�研纬梢还刹豢傻凸赖牧α俊H绻�苡胨臻�⒓缌�郑�醢彩�拇�骋簿透墓哿恕5�臻�暇共皇堑认兄�玻��倌甑弥荆�凶约旱囊惶字髡牛��摹督�邸贰ⅰ督�摺罚�褪撬��娓镄鲁��母倭欤��苌崞�约旱亩�尥�鹑说穆穑孔襄返钜槭轮�螅�醢彩�氐礁�。�⒓从胨�聬�髁顺な奔涞募埔椋�龆ㄓ伤�耘笥训纳矸菅缜胨臻��仍诰谱郎献饕环�蕴健�
陈慥、苏轼、苏辙出现在遇仙酒楼的门前。
章惇霍地站起,急忙吩咐酒家招呼歌伎、上菜上酒,迎接来临的贵客。
陈慥、苏轼、苏辙走进酒楼,章惇已率领四个如花似玉的歌伎迎面扑来。苏轼、苏辙看见章惇,大为意外,高兴异常。苏轼高呼其名,苏辙深深施礼。章惇大笑,手臂一挥,四位歌伎,四张笑脸,四张甜嘴,“苏长公”、“苏少公”地叫个不停,请安问好之后,左挽臂、右揽腰,扯衣牵袖,搀扶前行。章惇开路,陈慥殿后,一派风流。
入了雅座,桌上的川味酒肴已经摆好:文君酒,姜虾、酒蟹、排蒸栗子鸭、姜辣黄河鲤、獐巴、鹿脯、虚汁垂丝羊头、炉烤莲子鸡……香味盈室。苏轼、苏辙、陈慥、章惇各据一方落座,四个歌伎也各依住一位客人陪坐在红木鼓形矮凳上。
陈慥几句开场白,章惇举杯祝酒,一阵海阔天空,几次琅当碰杯,歌伎便执牙板、弹琵琶,歌唱助兴: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栅春色暮,对满月,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来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歌伎声停,苏轼笑着询问:“此词为柳七所作吧?”
“柳七”,即柳永。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官至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
歌伎盈盈一笑,以问作答:“苏长公何以知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