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不会有目击者,但很可能有耳闻者吧?”
(书)颜妤明知失言,只好极力辩解说:“我的意思是说,如果真有目击者的话,当时为什么不报告?而一直拖延了7年?”
(87book)“那是因为这7年间麦迪没有触及这个写信人的利益。”梅说:“现在,这个人很可能由于什么事儿同麦迪产生了矛盾。所以才旧帐重提。”
颜妤感到梅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针对自己说的。她开始冒冷汗了。
这时,汤替她解了围:“请你把两封匿名信的内容抄一遍。对不起,这是例行公事,请用左手……”
梅递上一张纸和一支笔。
颜妤欣然从命,她知道警察要核对笔迹,她不怕核对笔迹,让她用左手和右手抄都行,因为那两封匿名信她根本就不是用手写的。她是用脚趾夹笔写的。有一阵子她看电视上有个双臂残废人用脚写字,就好奇地照葫芦画瓢学了几下,这事连麦迪也不知道。
颜妤用左手将那两封匿外信抄了一遍,交给汤。
她看到汤的脸上掠过一丝失望的表情。
“让我们再换个话题。”汤说:“在你丈夫坠楼死亡这段时间,你正好到沈阳出差了,是吗?”
“对,替公司办事儿。”
“这是一种巧合吗?”
“对不起,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或者说是一种双向选择:麦迪选择你不在家时去死;或者你的偶然出差为他的死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明白我的意思了?”
“更糊涂了。”颜妤摇着头说。
其实颜妤心里一清二楚,警察对她正好在麦迪出事儿期间出差也表示怀疑。警察在寻找麦迪的死同她出差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用这种必然联系将她内心深处隐藏的东西挖出来。但是她不怕,可以说,出差问题是颜妤内心中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汤没有进一步提示,又问:“你是几号出差几号回来的?”
颜妤说了日期。
“怎么能证实你一直是在沈阳。”
“车票,宿费收据都可以证实……”
“不!汤摇摇头。”票据只能证明你到过沈阳,并不能证明你一直呆在沈阳而没有中途返回本市……听说过时间差吗?”
颜妤故意皱了皱眉头,但她的心里却在笑。她笑警察汤已经走上了一条岔路,这条岔路将会把警察的调查引向死胡同。她现在要把警察再向死胡同里推一把。
“我当然明白什么是时间差,是在一些侦探小说中看到过这个词,你意思是说,我以出差为名到了沈阳,又利用一定的时间赶回本市,干完一些与本案有关的事,哦,譬如给麦迪送两封匿名信……然后再赶回沈阳,给人造成一种麦迪出事时我不在现场的假象,对嘛?警察同志。”
汤点点头:“你的智商很高。”
“谢谢。”
“谁能证实你在沈阳时一直没回来过呢?”
“一起出差的三个同事。”颜妤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她很想看到警察们在自己的误区中乱撞。
“如果你们还要找证人的话,还可以查问一下白鹤宾馆总机服务小组,她可以证实麦迪曾经往我的房间里打过电话。”
“我们会去查证的……”
“还有,我们公司徐经理也可以为我证实。”
“徐经理和你一起出差了?”
“没有。”
“那他怎么可以为你证实?”
“如果在出差期间我回来了,总要告诉单位领导一声呀。”
“假如你不想告诉他,他还会知道吗?”
“这个……”颜妤意识到自己言多有失了。
但是她马上转守为攻,反问道:“你们怀疑我同麦迪的自杀有关系?怀疑做妻子的杀死了丈夫?”
汤说:“警察在结案前怀疑一切。”
颜妤没说话,但她的心里却在说:愿意怀疑你怀疑去吧,反正你也没有证据。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汤说:“颜妤,你还记得,前些日子我们在高山滑雪场曾经见过面吗?”
颜妤点点头。
“好像是在路上,你要超车,麦迪压道……”
“你的记忆力真好……当时麦迪对你说了什么?”
颜妤沉了一下,这又是警察张开的一张网。她掂量了一下汤的问话,能如实回答吗?麦迪当时对她说过:”这个警察就是当年处理美馨溺水案的水上派出所的警察”,如果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