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页)
位北大高材生。他把由他复写的我们的工作总结,既不给我,也不给“老拐”,却特别要我转交您一份,自然是把自己的书法作为艺术品送给您收藏了。当时我以男子汉的敏感,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察觉到,他已经被您那种特有的魅力迷住了。可惜一回学校,此事就被丢在了脑后,没有跟踪观察您是怎么应对他的。您现在的家庭合作者大概不会是我们这位同事,如果是,务必求他原谅我的失敬。
祝
全家愉快
魏朽
1988年10月5日
1949年的故事(老同学通信)之四
Y…Q同学:
据记忆,老同学中,只在一九五三年,我由北京调去广州时,和W…B同学通过一、两封信。一九五四年秋调到天津,一九五五年出差北京,探望过十几位老同学,有W…B、G…H、D…H、I…H、Y…L、J…R和M…Z夫妇,在看望G…H时,好像还遇到了Q…J、M…R和P…L,再就是您了。一九五六年,因为一件工作,找过W…B一次,其后和所有的老同学都断绝了音问。一九八六年三月,在北京开会,住在一个招待所,离W…B的办公室很近,会议间隙去看了看他。如果不是这次和他见面,没有人知道我的下落,今年这次聚会恐也无缘参加了。
我们这批老同学同窗三年,十六岁到十九岁,真是宝贵年华。这种年龄,在人生旅程中本来是初涉世事,既懂事又不甚懂事的一段,可是回忆当时生活的任何一个侧面,都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幼稚、不成熟的地方。只是在面对处在这个年龄段的自己子女的时候,才偶而联想到,自己在这种年龄的时候,也应该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时候也想,这种推断是不是颠倒了呢?是不是应该以自己当年的人生体验来推断孩子的现在,以自己对孩子的看法来推断当年父母对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呢?谈到一九四九年的同台演戏,乍一回忆,好像您和W…I是不折不扣的成年人,P…L倒像是个孩子,至于我,似乎既是此又是彼。这种印象的产生,应该和每个人扮演的角色有关系。第一印象很重要,同台演戏,可能是我们几个人之间的首次相识。可是细一回味当时的表演,特别是您的某些模仿中老年人的举止,又不禁令人发笑。一幕小歌剧,不过是过往生活中一闪即逝的幻影,可对真实生活却产生了意料不到的影响,比如在我的印象中,您总是和“大”字分不开,当年的来往也没有摆脱掉这一点,尊敬吞噬了激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