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但是,当对对此不幸有过切身体验的人进行研究后发现,他们其实并不似我们想象中那样的悲哀,也不曾认为自己有多么不幸,甚至有些人还能够像《五体不满足》的作者——武洋匡一样,比普通人活得更加幸福。相反,一些得中彩票即将成为富翁的人,也未必就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于幸福或不幸的预测,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如此大的差别呢?其原因在于,人类拥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其实,我们适应某种环境的能力远在自己的想象之外。这与刚进影院时还眼前一片漆黑、但仅几秒钟过后就能看到周边事物的道理,如出一辙。
现在我们都知道,成为富人并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但你我却又都想成为富人,这是因为成为富人的过程要比“富人”这一状态,更令我们感到开心。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容易适应某种“状态”,所以才会对“变化”表现得异常敏感,而这也正是带动我们做出经济选择,并发挥判断力的另一个核心原理。
。 想看书来
选择的岔路口
以下状况里,你会在A和B中选择哪一项呢?
【状况1】假设,你有了100万韩元的收入。
A:确保能收另外附加的50万韩元。
B:扔硬币,出现正面就会再多收100万韩元,出现反面则一 分也不能多收。
虽然少点可是要确保多收50万韩元呢?还是,虽然概率只有一半,但甘受一分也不能多收到的风险,挑战附加收入的100万韩元呢?
现在来看第二种状况。
【状况2】假设,有了200万韩元的收入。
A:无条件地拿出来50万韩元。
B:扔硬币,出现正面就需拿出100万韩元,出背面一分也不 用拿出来。
在状况2中,你会选择哪一项呢?无条件拿出50万韩元?还是,虽然概率只有一半,一不小心就会被罚100万韩元,但仍坚持挑战一分也不出的可能性呢?
如果使用“状况心态”进行分析你就会知道,【状况1】与【状况2】其实并没有任何差异。在【状况1】中,如果你选择的是A,那么你的最终状况就是——获得实实在在的150万韩元;而如果选择了B,则有50%的几率使钱最终变作150万韩元。【状况2】也是一样,选择A你的最终状况为——拿到实实在在的150万韩元;选择B,有50%的几率最终获得150万韩元。由选择结果来看,【状况1】与【状况2】完全一样。因此,以“状态标准”来看世界的话,这两种状况下的选择也只能是相同的。
但是,若以“变化心态”来看世界,【状况1】与【状况2】之间又存在着决定性的区别。【状况1】的变化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钱,也就是在以“获利”的观点看待问题;而【状况2】的变化则是在现有基础上减少钱,也就是在以“损失”的观点看待问题。
卡尼曼教授与特沃斯基教授有关“风险决策行为”的前景理论表示:人在面临获利时,往往会小心翼翼,选择既安全又保守的对策,不愿去冒风险;[1]但在面对损失时,人人又都成了冒险家,往往会放弃安全、保守的对策。由此可见,在上述问题中,【状况1】与【状况2】相比,前者选择A的比率明显要更大。两位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可以说,这是一次使心态的重要性获得学界认知的历史性研究。
由此研究可以看出,我们的冒险性选择或是保守性选择,客观上并不是最佳之举,而是受到了心态的一定影响的。因此,当我们犹豫在两个方案中该选哪一项之前,请首先确认一个问题——你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获利还是为了避免损失。
损失心态和获利心态(1)
假设在某一商店购买一件物品,如果用现金结账只收1万韩元,而刷信用卡则收万韩元。如果你是这家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让客人明白这1000韩元的差异呢?请在以下两种方法中任选其一:
1)用现金购买时,优惠1000韩元。2)用信用卡购买时,附加1000韩元。
1)与2)的状况是相同的。但1)会给予消费者一种“获利心态”——用现金结账会有优惠;而2)给予消费者的则是一种“损失心态”——用信用卡刷卡会产生附加费用。如果是理性、完美的人,因为两种状态是相同的,所以无论在哪种情形下,他或许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然而大部分人却并非如此,在1)与2)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