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1/4 页)
1927 年蒋介石和孙中山遗婿宋庆龄的妹妹宋美龄结婚。宋美龄毕业于威尔斯利女子学院。从此他和蒋夫人一样成了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他通过夫人、妻弟宋子文(哈佛大学毕业生)及宋美龄的姐夫孔祥熙(奥伯林学院毕业生)的关系与西方保持联系。他任用这些有美国背景的亲戚主持财政,安排有日本背景的老同事主持军事。在党派政治方面,算不得国民党元老的“外人”― 蒋介石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即如何处理好与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和以胡汉民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关系,并通过拉拢、分化国民党早期领导人及其嫡系以巩固自己的地位。1927 年,蒋介石数次和两派中的一派合作以打击另一派。之后,他和胡汉民合作把汪精卫排挤出政坛。1931 年胡汉民和汪精卫结成联盟,而蒋介石却因日本的入侵而成为不可缺少的军事统帅。后他又与汪精卫合作了4 年。1936 年胡汉民死去,蒋介石在1938 年成了国民党领袖。自命为孙中山接班人的汪精卫1935 年遇刺未死,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私怨使他于1939 年投靠了日本人。
“蒋委员长”很及时地驾驭住了党政军这套三驾马车,在每一个领域他都动用服从他个人意志的官僚机器稳住了地方势力和竞争集团。他的军队主要由“黄埔系”军官指挥,这些人是他在广州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期的学生。他们控制了庞大的军事机器和秘密警察组织,压制广西军阀和其他地方武装势力。在党内,蒋介石的左右手陈果夫、陈立夫兄弟(通称为“CC 系”)为首的“组织系”建立了主要培训公务员的中央政治学院、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和组织部。这个派别的各机构有它们独立的人事档案、经费来源和秘密警察组织。二陈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政治系”,这是一些与实业界有联系的政客和官员的松散组织,部分源于梁启超的“研究系”。国民党从来没能对它的成员严加约束。它能控制的党员人数在200 万到《 旧万之间。在它的党建结构上,不断扩大的党员人数产生的影响被党内高层不断加强的集权倾向所抵消。1924 年召开国民党一大时有150 名代表;1945 年召开的六大囊括了各界知名人士,代表人数达到仪旧人。中央执行委员会在1924 年成立时,有24 名正式委员,17 名候补委员,但到1945 年便发展到222 名正式委员和90 名候补委员。由于中央执行委员会一年只开两三次会,它的权力便集中到了常务委员会手中。最初常务委员会只有8 名委员,后来扩大到50 名,几乎每周一次例会。由于不允许反对党的存在,党内要人竞相向最高领袖靠拢。由于训政时期(1928 … 1948 )掌握政权的是国民党而非人民,通常领导政府的政治局实际上成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下属机构。像组织部、情报部、社会事务和境外事务部等一些原本国民党属下的机构承担着中央政府某些部的职能〔 。党政就这样互相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此,中国党派政治的第一次试验就显示出许多封建王朝统治的痕迹:所有基层军事和文职官僚机器在最高政治层才统一起来,一切权力集中到一个由具有延续性的政党实体选出的最高统治者手中,而后者则于各个政治层面上在或公开或秘密的监督人员协助下开展工作。
军国主义的发展
很多证据都表明,日本的侵略迫使中国把注意力从国内改革上转移到加强军事防务方面,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当日本军国主义在持续14 年的侵华战争( 1931 一1945 )中最终失败时,中国政府或政府的残存力量要重建国家也只能依靠军国主义政策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把国民党政府逼上了相同的军国主义道路,使它否定了在二三十年代所受的西方影响,也失去了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解决中华民族各种问题的机会。在承认这种观点正确性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蒋介石作为一名军人政客得以发迹的原因。自从1927 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政府就开始在摒弃阶级斗争的同时投身到统一和建设国家的事业中去。国民党领导的工会(即共产党人所称的“黄色工会”)受到政府支持,与左派工会展开了竞争,但农会却普遍受到压制。由于未能在农村发动群众并取得支持,国民党政府只好独力与残余军阀作战。1929 年召开的统一善后会议未能就裁军达成协议。军阀割据消失得异常缓慢,军事统一全国的目的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国民党内有一派反蒋势力集结在广东,而云南、四川、山西、新疆等地的军阀只是表面承认南京中央政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1934 年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