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城、范县、观城,地震有声。”
“成灾了吗?”齐克新问。
“还不知道……”古尔察摇头。
“看样子,似乎比京城那次大,但又比上次陕西的小些。陕西那次听说整个城垣都震塌了。”齐克新沉吟道。
“一个月内,接连三次地震,死了三万余人,今年这是怎么了?”
齐克新蹙着眉,思索了片刻,突然幽幽说道:“这倒是上天成全了。”见褚仁不解的看着自己,又补充道,“你和傅眉想着的那事儿,只怕有望了。”
不久,京城传出了流言:“‘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说是北方接连大震,乃是京畿逆贼横行,朝廷剿抚不利而至阴盛阳衰之故。”
随即,顺治帝便下诏罪己:“自古变不虚生,率由人事。朕亲政数载,政事有乖,致灾谴见告,地震有声。朕躬修省,文武群臣亦宜协心尽职。朕有阙失,辅臣陈奏毋隐。”
五月七日,一道圣旨送到了河南巡抚手上:“这拿获叛贼宋谦等,着即审明正法,未获叛党,着各该督抚严查缉剿,以靖根株,但不得连累无辜。”第二日,宋谦便被就地正法了。
注!
1
《清实录》:
顺治十一年四月,“壬申。辰刻。地震。
顺治十一年六月,“丙寅。陕西西安、延安、平凉、庆阳、巩昌、汉中府属。地震。倾倒城垣楼垛堤坝庐舍。压死兵民三万一千余人、及牛马牲畜无算。”
顺治十一年八月,“山东濮州、阳谷、朝城、范县、观城、地震有声。”
因情节需要压缩时间隔。
2
顺治官窑在十一年开始烧造,陆续烧制了几年后又停止,因此顺治款的瓷器比较罕见。
3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出自《国语?周语上》
4
自古变不虚生,率由人事……:是顺治十四年京师地震时的诏书。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只有半章,明天看情况吧,要是更也会很晚
下半章更了哦~~~~
☆、雨色云香镜里痕
端重亲王府门前,高搭天棚三丈,棚下是柴锅大灶,火烧得正旺。氤氲的水汽,雾一样弥漫了整条巷弄。
两个家丁站在梯子上,拆开一袋袋糙米,也不清洗,便直接倒进锅里。灾民的队伍摩肩接踵,一直排到了大街上。队伍转过一个弯儿,被牌楼遮住了,也不知道队尾有多长。
不一会儿,淡淡的谷香便弥漫了开来,令人食指大动。两个家丁,持着一人多长的长柄木勺,一勺一勺,将那粥舀到难民的碗里。人流,便开始缓缓地流动了起来。
粗磁的碗,黑陶的罐,木舀子,葫芦瓢……各式的盛器,一一从锅前流转过,间或有一两颗碗钉儿,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发着光。
“你站远点儿,天儿热,别让热气熏着中了暑。”古尔察攀着褚仁的肩头,把他拉后半步。
褚仁一拧肩,挣开了古尔察的手:“当我是蜡人么?又不会烤化了……”
“你还是回去吧,不然八爷又要到处找你了。”叫王爷不合适,但是古尔察又不肯叫贝勒,或者和其他下人一样叫老爷,便又叫回了少年时的称呼,仿佛又重新活过一次似的。
“闻着挺香,我都馋了,要不给我也盛一碗?”褚仁用力吸着鼻子。
“这是糙米,里面秕子谷壳沙粒很多,你吃不得的。”
“为何不用好米?还弄得这么稀?咱们赊不起么?”褚仁有些奇怪。
“倒不是赊不起,而是赈灾赊粥向来是这个规矩,这是给三餐不继的灾民预备的,不是让平常小民占便宜的,所以就不能太稠,米也不能太好,让但凡家里有口吃食的人,就不会惦记着这个。粥里面有些秕子谷壳沙粒,也可以让喝粥的人喝慢点儿,免得那些饿极了的人,一口气喝下太多,容易伤身。”
褚仁正听着古尔察解释,突然发现院墙拐角处露出了半个马身,正是那匹乌云。
褚仁眼珠一转,说了声:“那我先进去了。”说罢便趁古尔察分神之际,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了墙角后面。
傅眉,正牵着乌云缰绳,笑盈盈的站在那里。
“你的耳朵好了吗?”傅眉急切的问。
褚仁点头:“早就好了!”
傅眉长出了一口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