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住了。 冲进门来的红卫兵看到他家满屋都是古董;纷纷嚷道:“四旧!四旧!砸掉!砸掉!”把那些珍贵的西洋瓷器一件件从阳台上扔下去;摔个粉碎;年代久远的古钱币;在他们手里一掰就是两瓣!幸好头一批抄家者还没有发现他的青铜器;但是李荫轩不敢丝毫怠慢;谁能保证下一批抄家者也不会发现呢? 李荫轩终于拿起了电话;向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马承源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将所有藏品全部捐给国家。博物馆的同志急急来到李家;数藏品,造清单;装箱运走。按照当时的政策;博物馆只能代为保管;而不能接受捐献。
整整两天一夜;上博十几个同志在李家忙得满头大汗;大卡车来回跑了六趟!到最后一车装完时;李先生突然想起;还有一间房里有十四箱明版书;连忙对上博的汪庆正讲:“小汪;还有十四箱明版书;你们也一起拉走吧。”上博的同志当时已疲惫不堪;而且已跟司机讲好这是最后一趟了———那时的行情决不是现在21世纪;那时汽车还相当宝贵;汽车司机差不多也是“半个皇上”;有事都要央求他们的———汪庆正有些无奈地说:“博物馆只管文物;书籍嘛;请你叫图书馆来接收吧。”后来这十四箱明版书到底何去何从;也不得而知了。 1979年;国家开始落实文物政策。有一天;李荫轩的夫人邱辉女士(南浔丝商巨富邱家的后代)来到博物馆;对马馆长说:李荫轩先生已于1972年去世了。临终前关照;如果文物有发还的一天;除了保留几件藏品作为家中纪念外;其余全部捐献国家;不要报酬。邱辉女士说得非常诚恳;很坚决;感动得博物馆的同志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1979年6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捐献仪式;向邱辉女士颁发了奖状。现在邱辉女士已经九十余岁高龄了;身体仍旧健康。他们的儿子远在加拿大工作。她一个人住在离博物馆不远的重庆路上;天晴时凭窗远眺;可与博物馆遥遥相对;感情上似乎仍旧守在自家的收藏旁边。 现在人们走进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可以看到许多藏品的介绍牌子上;都注明了“李荫轩邱辉捐献”的字样。可能大多数的参观者不会想到;他们居然是李鸿章家族的成员。
第36节 张爱玲的书激怒李家人
跟老李家的中年人聊天;必须是慢节奏的;而且必须保持相当的耐心。因为李家这个话题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沉重;沉重得近乎残酷。他们往往锁眉咬唇;一脸无奈;反而要问你:“怎么说呢”或是仰头看天;一脸茫然;似乎无法一下子从眼前回到过去。他们常常要费好大的劲;还是找不出最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和概括他们的思绪和生活中国近代史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难以描述的时代。
这也难怪;因为若要讲李鸿章;教科书上的结论早就下定了;用不着也轮不着他们李家的后代来操心;若是讲半个世纪以前的岁月;那时他们还小;有的还未出生;只是从父辈那儿“承继”了些片断;若是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历;他们往往又不堪回首;不愿回首;甚至不敢再去触摸那些早已“止血”、“结盖”了的伤疤 有的李家人则很聪明;他会眼睛一亮;把这档子事一下子推给张爱玲———“你看过张爱玲的小说吧?她是我们李家的人;文忠公(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写过不少书;写那些破落贵族;里面很多人物的原型都是李家的影子我们这一代人没见过她;上一代见过;可是都不喜欢她”
“张爱玲胆子大;讲了不少实话。有些内容别人不清楚;而李家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可是她光写那些不好的;而没有写好的;可能她接触的大都是些不好的;于是把李家的人得罪光了;连她的父亲和舅舅都大光其火。很多人从此不再理睬她;当然她也懒得再理李家人。事实上她连张家人也懒得理睬;后来越来越孤独”李家锦先生的这番话;还算说得客气的。 但李家有的上了年纪的人不这样看;而是说:“张爱玲写的不完全是事实!有些是乱讲!别听她的!”“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她可好;什么丑她写什么;还生怕人家不知道;哼!揭自己祖宗的家底;这算什么本事?!” 有的更是一脸不屑:“她家没落得早;后人没能东山再起。她很巴结世家子弟;可是人家一看她那身奇装异服;胃口都倒了。” 近年来;有位从香港回沪探亲的李家老人李家皓对笔者说:“张爱玲写小说是为了出风头;她没东西写了;就专写自家人;什么丑写什么;而李家人出来工作的也不少;他们的挣扎和奋斗她却不写;这算什么?所以我们当年就不高兴睬她她写别人是病态;她自己本身就是病态我看她最后也没有什么好结果”
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