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山;一百零四岁了;依旧精神矍铄;住在台湾一处佛界胜地;聚徒讲学;老了样子仍很端庄。
李国光到了香港;在姐姐和亲戚们的帮助下;开始是打工;后来有了积累后就自己办船运;成立了国光船运公司;专门将印尼等地的木材运到香港来加工;或做成高档家具。他还连续出任了好几届香港木材航运工会主席;在当地有相当声望。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在一次庆典活动中;港督不知为什么;非要找一个李鸿章家族的后代参加庆典不可。于是港督府从电脑储存的信息中一下子“捕捉”到了他;李国光就成了李家正式被邀步入港督府的第二人。第一人是李鸿章;是那年他赴广州接任两广总督时;路过香港时的事。 现在李国光手头仍保留着五十多年前在上海的那张遣散证明书;下面清楚地钤着一方红印;印文是军管会代表的名字:张春桥。
第35节 李国森与他的青铜器
李氏家族的人百余年来做官又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虽说在文化教育上没成什么太大的气候;但在收藏界;他们却是一支不可小视的队伍;堪与当年的两江总督周馥家族、工部尚书潘祖荫家族以及山东黄县的丁氏家族媲美。 据说李鸿章原在肥东的故居中(李家楼);有一个全部用红木雕成的藏书楼;楼中储书万卷;后来历经战乱;连李家楼都不存了;书何以堪? 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也是个爱书的人;他长于外交;又以藏书与收藏青铜器知名。
他在20年代与刘晦之合作;售予瑞典太子青铜器之事;前文已叙及;正说明了他的收藏品位。他的藏书;亦时常被版本目录学界提起。 李鸿章的侄孙、李经羲的儿子李国松;也是南北知名的大学问家和大收藏家。他的书房钥匙;就串在随身携带的钥匙串上;谁也拿不走。朋友来借书;样样都要登记。若是借去一套十册的;归还时只剩八册;那么他连那八册也不要了;干脆送你了;他再去找旧书店老板另觅全套的。他的收藏遍及青铜、甲骨、瓷器、古钱、字画各类;印行过收藏目录。可惜在抗战中南北搬迁;损失不少。
他一生又深居简出;不仅不做汪伪的官;连民国的官也不屑一顾;但要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最后只得殃及藏品;逐渐将之出以易米。 现在可以借以一窥他们的藏品之盛的;只有李鸿章的小儿子李经迈的藏书;以及李鸿章的一个侄孙、他的五弟李凤章的孙子李荫轩(国森)收藏的青铜器。 李经迈的藏书处叫“望云堂”。其珍贵版本在其晚年经汉文渊书肆老板转手易人;其余于1940年由其子李国超整理后;捐献给震旦大学;计一万八千册;分为政书、兵书、地方志、科技图书和名人年谱;其中惟于文艺类书一无所有。年谱中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抄本如《柔远全书》;系历代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的外交档案。书至震旦大学后;校方极其重视;特辟“李氏文库”专室;并以特制的雕镂精美的西式书橱贮之。该馆馆长还在《震旦学报》上撰文作了介绍。解放后;震旦大学图书馆藏书随院系调整归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李氏文库”归复旦大学;藏书按类别分散入库了。 李家值得大书特书的收藏家是李国森(荫轩)先生。
李荫轩1911年生于上海;受家族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影响;从十几岁就开始玩历代钱币;自从收得邓秋枚的藏品后更加一发而不可收;立志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几十年下来;他不仅大量网罗中国古币;连欧洲、美洲的古币和金银币也兼收并蓄;继而又发展到收集历代中外徽章;总共达到三万枚之多。其中中国古币珍品有“大宋通宝当拾”、“临安府行贰佰文、叁佰文、伍佰文”等。为了收藏李鸿章出使时德国为之铸造的两枚纪念银币;他不知往马定祥的“祥和泉币社”跑了多少次。他的那些古希腊、古罗马的钱币;其价值现在几乎无法计算。他的钱币收藏室名为“选青草堂”。 李荫轩从1920年开始“玩儿”青铜器;数十年间总共收得二百余件;不少是从苏州潘氏攀古楼中散落出来的藏品;有的还是从未有过著录的“生坑”。其中颇具历史价值的有数十件;如小臣单觯、纪侯簋、鲁侯尊、厚越方鼎等。从器内的铭文考证来看;有的是记载了一场战争;有的是弥补了一段史实;有的是在宋代皇家文献就已著录了的流传有绪之物;均为青铜器的珍品。李荫轩写下的数十篇考证文章;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馆长都看过;认为“那确实是下大功夫的”。
这些藏品在抗战中;他曾花了大价钱存入银行的保险库;直到“文革”之前均保存完好。而到“文革”抄家风刮起时;他所居住的那条街道和小院成了重灾区;他的藏品也保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