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4/4 页)
论。亦应列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的一种类型。值得重视的是李时珍引用《宋太史集》中资料,论述了”五行”
决定论。认为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受”五行之气”有偏胜,因而形成人民
在生理上的不同特征。“山林之民毛而瘦,得木气多也。川泽之民黑而津,
得水气多也。丘陵之民困而长。得火气多也。坟衍之民皙而方,得金气多也。
原隰之民丰而痹,得士气多也。”(校点本第四册,第2969 页)这种观点,
从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角度考虑,所反映的特征,似乎有较大的合理性。对
此,李时珍作了进一步申述,他说:“人乃地产,资禀与山川之气相为流通;
而美恶寿夭,亦相关涉。《淮南子》云:土地各以类生人。是故山气多
男,泽气多女,水气多暗,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
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
皆应其类也。”(《井泉水·发明》校点本第一册,第399 页)以上这些说
法,未必尽合科学,只反映了古代医家或学者们对地方常见病、多发病力图
作出朴素唯物主义解释。在科学不够发达的古代,这种解释对于引起人们严
格注意生理特征、地域病变同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客观联系,无疑有着启
发作用。李时珍并非毫无批判地接受这些说法,只是将这类观点集中引述,
以备医家独立思考。他所肯定的只有一点:凡人“资禀与山川之气相为流通”。
人的寿夭,与山川之气也存在某种联系。这种天人统一的哲学思想,有不可
忽视的科学价值。
李时珍十分肯定水性同人的寿夭、药物的性味有密切关系。《井泉水·集
解)引述麻知几《水解),以论证这一观点。写道:“天下之水,用之灭人
则同,濡槁则同;至于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未尝同也。故蜀江濯锦则鲜,
济源烹楮则晶。南阳之潭渐于菊,其人多寿;辽东之涧通于参,其人多发。
晋之山产矾石,泉可愈疽:戎之麓伏硫黄,汤可浴厉。”(校点本第一册,
第398 页)
麻知几肯定水性同土地的关系,提出“性从地变,质与物迁”的原理。
李时珍引用《渔隐丛话》论述温泉有不同的性质。有的可治病,有的不可浴。
他说:“温泉,有处甚多。多作硫黄气,浴之则袭人肌肤。惟新安黄山
是朱砂泉。春时水即微红色,可煮茗。长安骊山是石泉,不甚作气也。
朱砂泉虽红而不热,当是雄黄耳。有砒石处亦有汤泉,浴之有毒。”(《温
汤·释名》校点本第一册,第403 页)李时珍进而告诉人们山中流泉有的可
用,有的不可用,辨别的方法是:“山有玉石,美草木者为良:其山有黑土、
毒石、恶草者不可用。”他还讲了含毒的山水毒死马群的故事,以引起人们
警惕。“昔在浔阳,忽一日,城中马死数百。询之,云:数日前雨,洗出山
中蛇虫之毒,马饮其水然也。”(《山岩泉水·释名》校点本第一册,第404
—405 页)
总之,李时珍在论病、论药时,紧紧坚持两条原则:一看时间的差异,
不同季节,发生不同的病症,施用不同的药方,收采不同的药物;二看空间
的差异,不同的地域,水土不同,气候各异,影响人们的生理特点、生活习
惯,以致制约着疾病的类型。凡此种种,他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天人统思想,
教导人们要认真研究天时、地理条件,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其利而
避其害。论病、论药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