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人关系
问题,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李时珍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天人统
一思想。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的思想,在《本草纲目)里都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和发展。
李时珍考虑天人关系时,着重研究的是人们的一切医药实践活动,要严
格遵守季节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医药学者诊病、论治、处方、制药,时时都
要考虑天文、地理的影响。从时间上考虑,不同的季节,易患不同的疾病;
同一病症,在不同季节,处方用药要依天时变化而有所不同;药物的栽培、
收藏、炮制都应遵循严格的季节要求。从地理条件考虑。不同的地域,生长
不同的药物;地域水土不同,对人体的生理特点和治病用药都有所影响。
一个医药学家,坚持唯物论,就是要遵循客观自然法则,遇事要以时间、
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李时珍在科学研究中严格地遵循了这一原则。
(一)治病论药必顺天时
天时或岁气,是客观的存在,有它变化的客观规律。李时珍强调,论药、
治病,必须首先考虑天时条件。他说:同样一种药物,”生产有南北。节气有
早迟,根苗异收采,制造异法度。”(校点本第一册,第47 页)”南北”指
地域差别,“早迟”指节气差别。同一药物,采根、采苗,季节要求下一样,
炮制方法也不一样。不同的季节,对药物的栽培炮制影响很大。李时珍以最
常见的霜、露为例,二者同是自然界水蒸气的变化,时间有早晚,特性则大
异。”阴盛则露为霜。霜能杀物,而露能滋物”。一杀一养,”性随时异也”。
同是霜。时机不同,亦有利、有弊,“当降而不降,当杀物而不杀物”。或
“不当降而降,不当杀物而杀物”,对人类的生命和身体健康都会造成危害。
(校,点本第一册,第393 页)
农作物同天时的关系至为密切。顺应天时耕种,则产量高,粮食籽粒饱
满,富有营养:违反天时耕种,不但减产。而且质性不良。李时珍引用《齐
民要术)的论断说:”粟之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息耗,质性有
强弱,气味有美恶。”(校点本第三册,第1482 页)
李时珍根据这一普通原理,论定同是稻米,因其生长于不同节气,不同
地域,其性味亦异,有的可人药,有的不可入药。《粳米·发明》写道:
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
性多凉。
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迟粳、晚粳
得金气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热也;早粳得木气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岭之粳则性热,
惟彼土宜之耳。
——校点本第三册,第1467 页
这是从药物学立场,看待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稻米,对人体营养卫生的差
异,以及在药物上的不同价值。李时珍本着这一天人统一原则,看待一切药
物的栽培、收采与炮制。
人参有坚实、虚软之分,究其原因,乃由于采取异时使然。李时珍说:”
人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加种菜法。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
非地产有虚实也。”(《人参·集解》校点本第二册,第701 页)
根据《内经》”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的原则,提出“顺时气而养天和”
的主张。人们与不同的季节流行病作斗争,应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一
般情况下,顺天时用药,即升降浮沉则顺之:二是在特殊情况下,逆天时用
药,即寒热温凉则逆之。一顺一逆,似相反,而实相成,都是从治本出发,
贯彻“先岁气、养天和”的原则。《本草纲目》中,有不少“顺天时”用药
或”逆天时”用药的医案。例如治疗湿热痢疾,用雄黄、荆芥等辛热之品,
以顺夏浮之气;但也有用黄芩、黄连、柏叶等清热之药以止痢。这是逆天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