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亲征北汉。这是自平灭二李之后,赵匡胤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可见他对先后出了石敬瑭、刘知远等人物,又是契丹屡次入侵中原通道的河东的重视。
宋军在团柏谷击败北汉名将刘继业(就是杨业,杨家将的第一辈),再次进逼城下,设立四寨将太原团团围住,刘继元仍坚守城池,等待辽兵来援。
就在太原城攻防战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北汉宰相郭无为惦记着赵匡胤许下的节度使官职,在朝廷上当众大哭,说:“一座孤城,怎么能挡住百万大军?”还装模作样地要拔剑自杀,搅得北汉人心惶惶。
刘继元这个闹心,内里有郭无为在搅和,外援辽国的国内也不太平,辽穆宗被近侍所杀,辽景宗帝位新立,对北汉的求援只好派出数量有限的兵力,这些辽兵都被负责打援的宋军击败。
北汉陷入了困守孤城的危险境地!
但刘继元还真有股狠劲儿,就是不投降。宋军引来汾水淹城,在一片汪洋中驾船攻城,北汉军也据城墙死守,战斗打得激烈异常,宋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先后战死,北汉军也损失惨重。
宋朝的兵将打红了眼,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赵廷翰带领最精锐的近卫禁军,跪在赵匡胤的面前,要求充当登城进攻的先锋敢死队。赵匡胤幽幽长叹一声,说:“你们都是我亲手训练出来的精兵,一个能顶一百个。我宁愿不得太原,也不忍心让你们去爬城送死!”虽然赵匡胤为了保存实力,没有批准他们的请求,但宋军高昂的士气由此可见一斑。
就在太原岌岌可危的时候,老天爷帮了北汉的大忙。此时已经进入了盛夏雨季,阴雨连绵,暑热难当,宋军中又爆发了时疫,史书上记载“多破腹病”,想必得的是急性肠道传染病,疾病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同时,大雨毁坏了道路交通,宋军的粮食补给也面临威胁。更要命的是,辽国重新组织起了援军,在大将耶律沙的率领下步步逼近。
军队染病,补给不畅,援军来临,几方面的压力一齐到来,赵匡胤只好撤兵。
宋军撤走以后,北汉把太原城内外的积水排干净,这时奇怪的事发生了,大段大段的城墙在逐渐干燥的时候轰然倒塌!见此情景,不仅北汉君臣倒吸一口凉气,就连辽国的使者也说:“要是宋军先淹城,然后再排水,太原城就完了。”
此战,北汉就连宰相都是宋朝的“第五纵队”,辽国也因内乱救援不力,可在老天爷的帮助下,北汉奇迹般地渡过了第二次难关!
战争,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激烈冲突,其实里面还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天气因素居然可以扭转战局,后来又被中外的战例不断地验证着。
都说再一再二,不会有再三再四,赵匡胤对北汉的第三次打击在削平南汉、后蜀之后重新启动了。这次,北汉会不会再次逃脱?
开宝八年(975)末,赵匡胤灭南唐,南方只剩下了盟友吴越和不足为患的漳泉,“先南后北”的战略初步实现了。开宝九年(976)二月,群臣为庆贺平定南方的巨大胜利,一起上表要给皇帝陛下加尊号“一统太平”,赵匡胤却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坚决不同意。赵匡胤再次表达了对征服北方的渴望,在为攻灭南唐的将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对征唐主帅曹彬更进一步地说:“更为我取太原!”
在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曾对岑彭说:“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意思是他在平定陇右以后,再领兵南下,攻取西蜀。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前有光武帝的“得陇望蜀”,后有宋太祖的“更为我取太原”,前后交相辉映,表现了两位开国雄主强烈的进取之心。
就在这年草黄马肥的秋天,赵匡胤下诏讨伐北汉,对北汉正式“宣战”。
赵匡胤对这次战役下了空前的决心,命令党进、潘美、杨光美、牛思进、米文义分兵五路,分进合击,同时还分兵对太原周围的汾(今山西汾阳)、沁(今山西沁源)、辽(今左权)、石(今山西离石)、代(今山西代县)等州发起攻击。其中党进率领的主力宋军再次直扑太原。
这样宏大的进军规模,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北汉面对泰山压顶之势,奇迹会再次出现吗?
宋军在太原城下安营扎寨,四面围困,每天攻城不止,各路宋军也连打胜仗,刘继元只好困守孤城,拼命祈祷辽国的救兵早点儿到来。
就在宋军捷报频传的时候,一件谁也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宋太祖赵匡胤在雪夜突然去世,宋军面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