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东南的是宋将曹翰、米信,曹翰就是在攻太原时死活不愿意换到危险的西城去的那位。有一天他看到宋军士兵在泥土里挖出了两只螃蟹,就像算命先生般地“预测”开了,他说:“螃蟹是水里的生物,现在却到了陆地上,就和我们一样到了不该来的地方。螃蟹又长了好几条腿,是预兆敌人的救援马上就要到了。而且,蟹和解(解甲归田,不打仗了)同音,看来我们是要退兵了。”
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将领都这么说,小兵的心里更没底了,更不想再去厮杀拼命了。这分明是在动摇军心,曹翰的怯战和避战心理,就是太原城下刘遇的延续。
曹翰虽然对在土里发现螃蟹解说得荒唐,可有一件事让他说准了,那就是辽国的援兵真的要来了。但赵光义丝毫没有察觉,仍驱疲兵攻坚城,幻想能快速解决幽州,根本没准备打援那回事。
辽景宗耶律贤是在六月三十日得到宋军合围幽州、耶律希达等战败的消息的,辽朝廷顿时陷入惊恐之中,有的大臣主张放弃幽州,但辽景宗不为所动,立即派南京宰相耶律沙火速增援幽州。北院大王耶律休哥见形势危机,主动请缨求战,辽景宗又派他统率五院兵赶赴前线。
日夜兼程的辽援兵在七月初六赶到了幽州,这时赵光义还指挥宋军攻城呢,见到辽兵,忙抽调攻城将士迎战。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与耶律沙的援军展开激战,一直打到日落西山,辽军落了下风,被迫后撤。
也许宋朝注定要多灾多难,如果战局就这么发展下去,即使宋军占不到什么太大的便宜,最起码也会赢得喘息的机会,稳住阵脚之后缓缓退回宋境也不是没有可能。可偏偏这时耶律休哥率领的援军到达了,耶律休哥智勇双全,他下令每名辽兵都手持两只火炬,在朦胧的夜色里,宋军只见一片火炬的海洋席卷而来,辨不出有多少辽兵,顿时军心惶恐,斗志全无。
等待战机已久的耶律斜轸岂能放过这大好时机,他马上传令出击。契丹铁骑发挥了快速机动的优势,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的率领下,分左右两翼夹击宋军,困守城内半月之久的耶律学古也趁机整队杀出城外。
耶律休哥一心要捉住宋朝皇帝,破阵之后就挥刀直取赵光义,宋将辅超和呼延赞双骑并出才抵挡住他,给赵光义的逃跑争取了时间。在数路辽军的猛烈攻击下,宋军彻底崩溃,纷纷夺路南逃。
混战到天亮,宋军被彻底击溃,赵光义大腿被射中两箭,箭头深入到骨,他没法骑马,只好换上便服,坐着驴车狂奔逃命。耶律休哥也多处负伤,坐在车上指挥追击。
双方主帅,一个坐在驴车上没命逃,一个坐在马车上拼命追,形成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观。读史到此,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在当时,哭的肯定是不久前还踌躇满志的赵光义。耶律休哥一直撵到涿州,也没有抓住发动这场大战的“战争贩子”赵光义,只好悻悻而回。
幽州城下一场大战,数十万宋军溃不成军,帐幕、兵器、辎重,乃至赵光义的仪仗、宝器、御物和随从的妃嫔、宫女,都成了辽军的战利品,说是杀师辱国一点儿也不过分。
其实,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一个被胜利冲昏头脑轻敌的皇帝,带领着怯敌厌战的将军们,指挥一群疲惫不堪的士兵,在炎热的季节里屯兵边城,没有战略上的分割配合,没有战术上的攻城与打援的分工安排,不失败还能会是什么?
复仇之战(1)
萧太后高粱河的一场血战,阻挡住了赵光义收复幽云地区的步伐,继位以来“所向披靡”的太宗引为奇耻,他心里很不服气,准备再次北伐。
辽对赵光义撕毁宋太祖赵匡胤和自己建立的和约、发兵攻打幽州也十分不满,便屡次兴兵攻入宋境,这一期间较大的战役有满城之战、瓦桥关之战、唐兴口之战、雁门之战等,辽宋互有胜负,双方谁也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但总体来看,宋朝是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太平兴国七年(982),辽景宗去世,他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小皇帝才十二岁,便由太后萧绰摄国事,因需稳定国内政局,辽才停止向宋的进攻。
被辽国不断进攻压得喘不过气的赵光义,终于缓了一口气,他加紧备战,在北边边境加紧调兵遣将、开通漕运,以便于运输军粮。
雍熙三年(986)正月,赵光义下令北伐,他要报高粱河战败之仇。
一开始他准备亲征,参知政事李至劝阻,说:“幽州是契丹的重地,我军去攻打,契丹一定会拼死顽抗,攻城需要使用数万大军,粮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