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王著在南宋军中服役多年,深知南宋军中实情,说道:“南宋朝廷重用奸佞贾似道,排挤忠臣良将,致使宋将多懦弱贪婪之辈,怕死怯战。加之层层克扣军饷,士兵怨艾丛生,多不能战。虽有江淮天堑,依然不堪一击,我天兵一到,势必不战自溃。打下区区南宋,如瓮中捉鳖,探囊取物,有何难哉!”
众武将气势汹汹,跃跃欲试,一起齐声附和。
突然,响起一个反对的声音:“王将军此言差矣!”
众武将齐向反对的人看去,原来是郝经。
郝经见众武将都用轻蔑的目光看着他,他并不慌乱,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看法,大声说:“不错,南宋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将士中懦弱怯战者确实不少,但并非全部,敢战善战者依然大有人在。俗话说,困兽犹斗,何况南宋现在还不是困兽,远未到马上灭亡的地步。任何轻敌冒进,都有可能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
郝经话音刚落,大将茶呼便蹦了起来,大声对忽必烈说:“殿下!别听他胡说!他是在为敌张目,大谬特谬,绝不能听!想我威武铁骑,纵横驰骋,征战天下,摧枯拉朽,无往不胜!区区弹丸之地的南宋,何足道哉?酸腐书生动摇军心,居心何在?”
忽必烈喝止住茶呼,说:“商议军情,各抒己见,不许发火动怒。郝经熟悉宋廷情况,远非我辈隔岸观火可比。本帅倒觉得,郝先生之议不无道理。”
众将士大感诧异,面面相觑。
忽必烈对郝经说:“先生,依你之见,本帅此次伐宋当采用何策?”
郝经说:“正如臣刚才所言,南宋朝廷虽然昏庸羸弱,但远没有弱到无有任何抵抗能力顷刻败亡的地步。而我们却是倾巢出动,用尽全部兵力物力财力。如果贸然挺进,久战不决,长期被拖住,不仅伤亡巨大,更可怕的是,如果那些留在后方心怀叵测的王爷乘机发难,图谋不轨,我们便会负背受敌,后果堪忧啊!”
忽必烈心中一凛,激凌凌倒吸一口凉气。郝经想得太周到了,不仅有近忧,更有远虑,不愧是他的好智囊啊!他深情地对郝经说:“先生言之有理,那你认为,本王当如何而行才是?”
郝经说:“依臣之见,在攻打南宋的同时,广施仁政,修德布惠,安抚、吸纳人心,让老百姓看到我们确实是仁义之师。”
忽必烈觉得有道理,频频点头:“嗯。”
郝经接着说:“在军事上,首先控制住各路要冲,严密防守,谨慎用兵,万不可贸然孤军深入。等待蒙哥大蒙哥大汗西路大军的消息,如果西路军能按计划顺利攻占四川,沿江东下,我军便可发起总攻,东西呼应,一鼓作气渡淮过江,直捣临安,消灭南宋岂不易如翻掌?如果西路军受挫,我们也有退路。”
“嗯!太好嘞!”
忽必烈显得很兴奋,当即采纳郝经建议,命大将拔都为前路先锋,攻占汝阳。命廉希宪和董文炳挺进淮西,抢占台山寨要冲,为大军渡过淮河做准备。命杨惟中和郝经为江淮正副宣抚使,安抚民心,收容流民,瓦解、招降宋军。传令三军,不许抢掠、奸淫、烧杀商民百姓,违者严惩不殆。
拔都兵至汝阳城下,准备发起总攻。郝经向他提出以宣抚副使的身份去劝说知州献城投降。拔都历经百战,只相信强弓劲弩、金戈铁马、征讨杀伐,压根儿就不相信嘴皮子能结束战斗。但碍于有忽必烈的钧命,只好同意他去试试。
可是,使这位卤莽将军万万想不到的是,郝经居然真的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汝阳知州归顺投了降,没动一刀一枪,把汝阳城献了出来。拔都对这个骨瘦如柴的老夫子,心服口服了。
拿下汝阳控制了淮河北岸,忽必烈决定渡河。
侦察得知,渡河的最佳地点是台山寨。台山寨紧靠淮河北岸,与南岸的大胜关遥遥相望。河两岸林木丛生,芦苇茂密,便于大军隐蔽。水流虽然湍急,但河面较窄,易于突袭。过河后强占大胜关,便可控制制高点,进可攻,退可守。正因为台山寨位置如此重要,所以忽必烈特意命董文炳和廉希宪去攻打。
董文炳字彦明,是成吉思汗时的老将董俊的长子,因战功卓著,被成吉思汗封为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董文炳自幼睿智聪慧,擅骑射。事母至孝,远近有名。董俊死时董文炳刚刚十六岁,便被授为藁城令。属下见其年幼,轻视不服。但董文炳断事公允果决,仁慈爱民,拿出自己的粮食赈济饥民,用自己的钱为穷人还高利贷。博得同僚和属下的尊敬和爱戴。因为不屑向上司行贿,愤而辞官。后闻忽必烈胸有大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