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2/4 页)
富民才强。可实际上呢,历代朝廷不停的从百姓手中剥削财富,可是国家真的富了吗?没有,从来没有富有过,国库年年空虚,百姓也吃不上饭。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百姓日子过得没有盼头,每年就算打再多的粮食,也得让朝廷盘剥了去。年年如此,带带如此,他们有干劲儿才奇怪了。没有干劲儿,产出的粮食自然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地方豪强从贫困不堪的百姓手里巧取豪夺,把土地据为己有,他们或收买地方官吏,或仗势欺人用各种各样手段逃避税收,以至于朝廷手握天下沃土,手上的税赋却只有零零星星那么一点儿。有此两点,大汉立国数百年,即便强盛如武帝时期,国库也从来没有充裕过。所以,富国强民这条路行不通。”
地方豪强偷税露税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防不胜防。对此,曹操亦是深有体会。
栾奕接着道:“所以,我自始至终不赞同‘国富民强’这句话。我更认同‘民富则国强’。我们必须承认,大汉的百姓是可爱的,容易知足的。只要让他们吃上饱饭,穿上暖衣,他们便会觉得生活有了希望,为了这份希望他们更加勤劳,更加朴实,并借此产出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国家则是最后真正的受益者。在百姓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同时,他们会感念国家的恩德,将‘国’牢牢刻在心中,为了保护他们现存的好日子,他们甘愿付出生命代价,去守卫赐予他们一切美好事物的统御者。同时,百姓富足,也就不会把土地卖给豪强。相对于豪强,百姓毕竟是无权无势的个体,向他们收缴税赋,总比恳求豪强纳税要容易的多。诚然,他们每个人纳的税赋并不多,可耐不住他们人多啊。所以,民富国强才是真理。”
“子奇说的不无道理。”曹操思量一阵,又觉不对,道:“可是照子奇这么说,百姓富了,国库也应该跟着充裕才对,怎的现在入不敷出了?”
316民富国强(第15更)
听了栾奕对民富国强的解释,曹操问:“照子奇这么说,百姓富了,国库也应该跟着充裕才对。可为什么却是入不敷出?”
栾奕微笑道:“这就牵扯了另一个问题——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
“没错。”栾奕娓娓道来。他告诉曹操,为了让教区百姓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先是借助税收,用富人交入国库的高额赋税反哺教区内生活困难的贫民,给与他们物质和生活上帮助。他将这番调节,称之为收入再分配中的第一杠杆。
第一杠杆调节过后,教会还会从日常会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百姓予以救助,并号召教区内商家,给贫苦大众以慈善资助。这是收入再分配的第二个杠杆。
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物质层面拉近贫富差距,让富人少富,贫民少贫穷那么一些。
除此之外,栾奕还以朝廷的名义,在各地动工修葺城墙、沟渠之类的官方工程,募集穷人前来务工,并支付相应薪俸。用以工代赈的模式资助穷苦大众,同时还能让穷人学得一技之长,将来也好谋生。
借此种种,教区的百姓日渐富裕,而与之相对的,国库里的税收大部分都用在了改善民生上,再加上战事不断,自然空虚。
听完栾奕的解释,曹操绕了个圈又把刚才提过的问题搬了回来,“如此……若遇到战事或修桥铺路之类的国事,可国库又没有钱那可如何是好?”
栾奕微微一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藏富于民的本意。而要真真正正视线藏富于民,同时又不至于国事迟滞,就必须懂得如何让民间的财富为国所用。”
“藏富于民?民财国用?”曹操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他想不透,依照他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钱财进了豪强、百姓的腰包,再想让他们捐出来用于国事简直比登天还难。“这怎么可能?”
栾奕答非所问,“天下悠悠皆为利往,以利诱之无往而不利。”
曹操愈发的疑惑,“此话何意?”
“这事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孟德兄在教区多呆一阵子,自然会明白。”说完,栾奕扭头往内室而走。
曹操被栾奕吊足了胃口,此时戛然而止,说不出的憋闷。他追着栾奕问:“哎,子奇。你倒是给我说说啊!”
“哎呀,孟德兄,我这正撒尿呢!”面对曹操喋喋不休的询问,栾奕很是无奈。可是曹操所提及的“如何将民财国用”的问题,确实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完的。况且,栾奕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从哪里跟他讲起。最后逼得实在没有办法,索性向他承诺过阵子操刀一个“民财国用”实例让曹操开开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