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页)
什么,而是凭感觉,凭喜好直接套在某一件事情身上。
比如你知道了结论深度2,不去思考回溯其演化的事件,直接套在事件n+1身上。
有位读者跟笔者说,“你是一位境界很高的人,我能不能请求你做一件事情呀!”
笔者:“你怎么知道我境界很高呢?”
读者:“我看你写的文章,意境很高?”
笔者:“我发现你的想法意境很高,我能不能请求你一件事情?——那就是请求你不要请求我做事。”
……
实际上在这里,这位读者不明确“意境高”的演化具体事件是什么,直接就把这个概念(结论深度)用在笔者的某一个行为上面。所以笔者同样可以相同的方式回敬给她。
当你们说了一些概念的时候,特别是高度抽象的(很难定性的),你们知不知道,这里面有两个致命点:其一,它不是最佳引导你的概念!比如说你看到未婚夫的某一个小动作后认为他是坏人,于是分手了,那么你就失去了这位男人;其二,你对未来判断不准,事情发展会出乎你的意料!一个人对事物未来发展走势看得准不准,是判断其能否抓住准确的事情本质!比如说,你觉得这个男人心理很积极,但是几年后,这个男人心理很消极。
——你当年认识的是真的,但是千万在心理告诉自己,现在归现在,未来归未来,不能以“积极”去永久定义一个人!你要知道他的未来发展如何,你就要明白其他一些更实在的条件。(请注意不断阅读太极归宗,阴阳流转与万象演化三章内容)
所以有很多前辈会说,某某人以前很不错,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这种观念的角度是很正确的。
又比如说,我认为你是一位果断的人。如果你这么定义,一定会让你失望!但是如果我说,想当年你做了某某事情,当时你显得很果断!那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前者把它记住了,你自然而然地(潜意识作用)把这人所有的行为都认为是果断!
有个电视桥段是这样:“你们抓我是真的,帮我也是真的,我恨你们是真的,多谢也是真的。仇归仇,恩归恩。那时那刻才是最真的!”笔者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禅意,不知道宗教佛家中是否有类似的观点。
所谓务实,不会谈很多泛泛的概念,他说的话可以轻易转化为执行力,或行不言之教。
所以一个真实的人,你是可以摸得着的,感觉到的。“做”在他们看来,远远比说得多好听,说得多有道理强好多倍。
认识的最准确来源是感觉(特指感官,详见《逻辑思维一章》),感觉是基于某一时刻(时间)某一情景(空间)下的判断!也就是事件1→结论深度2。
那这个抽象有什么用呢?抽象是为了传播信息,比如你要描述一件事情,就需要用概念。这些概念很多是抽象的,抽象的概念不独独指你要描述的事件,一个概念可以对应很多具体的事物和事情,所以使用时必须要注意,这可以成为漏洞以及技巧切入点!
####第十一章阴阳流转原理
我们经常听到“要善于总结规律”,“要善于找问题的突破口”,“要重视细节”其实这些是一种大方向,对真正如何做好事情,可以说,是没有用处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善于”!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一件事情的存在包含了怎样的表层和深层的信息,而要做到这点,你是不能够把一件事情看成是独立的,它的出现,必定伴随着另外的事情——这便是阴阳相随的道理。明白这点,再动态分析。
动态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点,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适时应变。
这就需要我们在太极归宗的前提下,进行阴阳流转分析!
阴阳是一个对抗制衡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谋划。你要谋划得好,必须立足于对太极清晰的前提下。
比如,我们知道“不要跟陌生人谈话”,但是当你迷路了,当你在异地需要求助的时候,显然你是需要和陌生人谈话的,以便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时候这个太极就体现为一种场合。
当你创业成立一家公司,你依据任人唯贤的道理,高薪聘请了各路人才,把关各方面重要命脉。可企业很快就倒闭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明白“任人唯贤”的太极所在——是什么情况下,这句话才成立!其实“任人唯贤”的目的在于发展,而“任人唯亲”的目的在于维稳,这两者太极是不同的(此例中,企业不一定会倒闭,需要看制度各因素是如何操作的,本例单纯化点让读者容易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