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产——96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和土地基金。考虑到这笔钱是被看作保住香港经济的最后屏障,香港特区政府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反复衡量。
最后的反击选在了1998年8月14日。那一天是周五,而股市在本周已连泻到了6500点,处于近5年来的历史新低,市场极度沉闷,信心处在危险点的边缘。
这天一大早,股市开市前半小时,时任香港证监会主席的梁定邦接到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的郑重通知:为捍卫联系汇率,打击国际炒家,港府决定对股、期两市进行干预。此后港府召集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紧急会议,就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取得了一致意见。
似乎是天意要迷惑金融玩家们。当天上午,港股依然保持着低迷态势,到了午间,“政府外汇基金将入市”的消息开始进入市场。下午,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亲自坐镇指挥,港府正式打响了干预股、期两市的反击之战。
毫不犹豫,在恒指跌到6500点的瞬间,特区政府持巨额资金果断入市,通过中银等三家券商,不问价格地吸纳大蓝筹和期货。
特区政府的此种做法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恒指当天即上升了564点,升幅达%,为当年的第二大涨幅,成交额高达85亿港元,大大超过平时30亿至50亿港元水平。与此同时,金管局大幅提高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使得对冲基金无法短期融资补*液。当日,外界估计香港特区政府动用的资金至少超过40亿港元。
接下来的3天时间,是休市安排。等到再开市时,美国股市已大幅回升,日元汇率在日本政府可能干预的情况下逐步趋稳,亚洲股市也因此开始反弹。随后,在诸多外围利好因素刺激下,香港股市展开强劲反弹,港元汇率恢复稳定。据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在当年8月14日至28日的两周内,特区政府吸纳的股票约有1200亿港元,相当于当时整个市场7%的市值,这些股票后来全部交由香港特区政府的“盈富基金”管理。
尽管后来有外界批评香港特区政府“破坏了自由市场原则”,但结果确是给了对冲基金当头棒喝。事后证明,正是这种关键时间点上的果断,不仅挽救了港币,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止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时隔多年后,前文那位叫做琼斯的人在谈论其精心设计的作战计划因港府出手干预而泡汤的那段经历时,也表示出了相当的敬佩:“在市场信心面临全面崩溃的时候,政府的干预提振了市场信心,避免更大危机的发生,也使得市场免于最终的崩溃。”
至此,曾一度将贪婪之口朝向人民币的对冲基金,也不得不全盘下线,偃旗息鼓了。
3.片断三:抖起次贷的幽灵
2007年11月26日,媒体上发布了一个消息,在美国资本市场、甚至是整个欧美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大意就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之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名叫拉德的对冲基金经理通过做空美国次级住房贷款,取得了巨额回报。消息中还透露,此人甚至预测说,他的下个做空目标将是美国的商业房地产证券,因为他预计美国将出现经济大萧条。
无独有偶,2008年年初,有一个和美国即将御任的现任财长同姓的基金经理保尔森,最终以35亿美元的2007年年度大红包荣登“华尔街历史上年收入最高的投资经理”宝座。而他赚钱的市场同样是让大投行们亏损的美国次贷市场。
据披露,保尔森基金是个典型的对冲基金,是2007年做空次贷最大的赢家。在令人恐慌的次贷危机里,保尔森的对冲基金究竟是如何淘金的呢?
21世纪最初的几年,美国股市的大盘一路不景气,绝大多数普通基金基本上都随大盘走,表现不太理想。于是,向来追求新鲜高利刺激的对冲基金便在华尔街涌动起来。而“贷杠”则提供了新型对冲基金的筹码。对冲基金从大银行那里借来资本,华尔街则提供买卖债券和后勤办公室等服务。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武装了银行贷款的对冲基金反过来把大量的金钱再以佣金的形式反馈给了华尔街。
只是,受到高利诱惑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似乎已经进入了忘我的状态。由于利益驱使,基金经理往往过度利用杠杆,下大赌注,一旦赢了,一年的红包够一辈子,就像上面那个保尔森。但要是输了,这些经理们也多会拍拍屁股走人,因为输掉的是投资者的钱而已。正是存在着这种投机和疯狂,这类基金往往和大势做反向,因为只有做反向时,才能在大势翻转时赚大钱,上面的保尔森基金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