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部分(第1/4 页)
8月4日,日本公开表示“严守中立”。然而日本并未守信诺。8月3日,英国决定对德作战。4日,英国对日本表示希望:“如果战斗涉及到远东,香港和威海卫遭到袭击,英国政府相信日本政府将给以援助”。
8月7日,英国正式要求日本海军搜索并击沉在“南中国海”袭击英国商船的德国伪装巡洋舰,并附带谈到:“当然这就意味着日本对德宣战,但是英国政府认为这是难以避免的”。
日本既然把一战爆发视为“天佑”,无不挖空心思地找到合适的理由,以便师出有名。英国的要求是适逢其时。大隈内阁撕下了短暂的“中立”面纱,于7日晚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参战事宜。8日黎明,内阁会议结束时已决定向英国政府提出,把日本参战的理由规定为:“由于战乱余波涉及东亚,日英同盟之目的濒临危险,英国政府根据该条约向日本政府要
同时,日本也在紧急制定对日作战计划,也就是攻击青岛德军。
在日本看来,这是夺取德国在山东半岛利益的天大良机。
日本这是在冒险,赌中国不敢冒着与协约国作战的危险,对日本作战。
既然协约国想要将日本拉入战争,那么日本也不介意扛着大旗,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在反复的推测与衡量之后,日本上下一心,决意对青岛动手。
明治维新后,日本流行军阀政治。元老们常常不主其位而谋其事。基于此,政府决策须征得元老会议商议并获许可,方能公布执行。由于这个原因,加藤外相于8月8日中午后出席元老会议。元老们也极力主张参战,享受“天佑”,很快认可了政府决定的政策。
8日晚,加藤召请藏相若规礼次郎、海相八代六郎、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举行密谈,拟定了对德要求内容。至此,参战的外交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而日本的蠢蠢欲动,似乎并没有让中国有所警醒,相反,日本舰队的聚集,在中国的说法成为了为协约国海上护航。
与此同时,青岛的德国人也在紧急的磋商,准备应对日本的攻击。
德军虽然在离本土万里小~说~就之外应战,但是却并没有多少的消极,他们同样的热情激昂,就跟他们在本土的同胞一样,做好了血战的准备。
德军的士气的确很高,但是,也有许多军官感到担忧,一旦防守遭受挫折,他们的士气很容易低落下去。
毕竟,他们人数太少,经不起消耗,这是个致命缺陷。
青岛的外围防御线沿胶洲湾租借地边界展开,内圈防御线以青岛近郊的鸡貂山、俾斯麦山和毛奇山为核心,有6座主要的炮台,4座对海、2座对陆,共装备有4门280mm炮、2门240mm炮、4门210mm炮、7门150mm炮和4门105mm炮,此外还有若干门88mm炮和原属于清朝陆军的老式120mm炮。这些炮台及5座多面棱堡共驻扎有750人,其地势居高临下,非常险要。
虽然不至于像旅顺要塞那样,在日俄两国多年经营下,变成浑身是刺的刺猬,变成一个钢铁堡垒,但这样的防御力量,还是能够让任何敢于进犯的军队付出沉痛的代价。
战前参观青岛的提尔皮茨提督曾赞叹说“需要整整一个军的兵力,才能攻下这些要塞”。
青岛的德国海军第3陆战营有1300人,包括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1个工兵连、1个炮兵连和2个机枪连。在北京使馆区和天津德租界,德国还驻有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和2个炮兵分队,这些部队也在几天前经津浦铁路撤退至青岛,德国在青岛的防守兵力最后增至4000人、120挺机枪和90门炮。
迈耶…瓦尔代克为此夸耀说:“日军若想攻下青岛,需要付出4万人之代价”。
而更为精确的计算,日军必须要付出四到五倍于德军防守人数的损失,才能攻克青岛要塞。
也就是说,日本要付出两万人左右的死亡,才能啃下青岛要塞,这还是起码。
事实上,英国并不是真心要求日本立即参战,甚至对日本参战顾虑重重,因为“一般人担心的是日本将乘机在亚洲大陆推行扩张政策”。
果然,英国8月9日收到日本备忘录后,立即要求日本暂停军事行动。日本对此置之不理反而要求英国允诺日本出兵。11日,英国只得同意日本参战。日本即于8月15日致送德国最后通牒,宣称已同英国商妥。其实,英国出于种种原因不便公开反对罢了。
英国之所以答应的这么迅速,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