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家报纸都会不吝版面,甚至不惜大肆炒作。杨锦麟的《台湾行脚》起因不过是获邀随众多年一次寻常采访,算不上独家享有,但能连续十天刊发在《香港商报》的要闻版,其份量已经不言而喻。
杨锦麟的连续报道《台湾行脚》一经刊出就得到各方面的关注,迅速脱颖而出,并被转载。最终,这组报道赢得香港报业公会年度最佳新闻写作奖之特写新闻组冠军。这也是迄今《香港商报》赢得的最高荣誉。
喜讯当然令人开心振奋。从得知获奖消息,以各种祝贺的名义,怂恿杨锦麟请客的酒局饭局,头两轮是老杨自愿挨宰,接下来仍没完没了,近乎“ 敲诈”。酒桌上的热闹场面足令每一位参与者记忆犹新,开怀畅饮,酣畅淋漓,调侃骂俏,每一场庆功酒都不免放倒几位。等到后来杨锦麟的奖金终于到手,细算下来杨锦麟早已入不敷出了,但他还是喜滋滋地又一次犒劳了大家。“ 开心就好,钱是个王八蛋!”这是他著名的口头禅。
四、台湾行脚——“ 世纪末的台北很‘政治’”
1999年,杨锦麟获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邀请,与香港十多位传媒人专程赴台访问考察,行期四天。
与若干年前,即使供职专门机构,也只是在海峡这边眺望、揣摩,纸上谈兵地研究当代台湾问题,却未有过实际踏查和亲历感受截然不同。在香港,以媒体人的身份,杨锦麟已经不止一次地考察过台湾。台湾于杨锦麟虽然早已了然于胸,但他仍然重视这次旅程,认真做好一切的准备。
穿行整个台湾,四天匆匆的行程,杨锦麟与台湾各个主要政党高层及政治热门人物面对面对话沟通,增加了对台湾风起云涌的政治局势演变过程的感性认识和把握。同时,他还不放过任何一个与台湾“ 原居民”、“ 外省人”、“ 台南人”、各色人等的实际接触。
以一个香港媒体人定位,他感到,“ 港台政治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但是,这种交往和接触却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而了解越深入,就越有增加共识的基础”。而了解台湾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台湾民众的实际想法,不能只是采取“ 隔岸观火”的观察方法,也不能总是“ 隔靴搔痒”地说一些套话。
此行,他的一个取态是入乡问俗。
和杨锦麟一起回到1999年5月底的那几天。
那次访问主题是对2000年台湾选举情势实地观察。可以看作是对2000年台湾“ 大选”实战的一次演练和先行一步。
五月的台北盆地,适逢梅雨季节,天气变幻无常。时风时雨,乍暖还寒,正如台北的政治气候。离所谓“ 大选”还有将近八个多月,但杨锦麟一行刚一落地,提前开打的选战战况吃紧,种种传闻扑面而来。
台北的天空很“ 政治”。台北的计程车司机和北京“ 面的”司机一样,打开话匣子就能高谈阔论,百无禁忌。论起政治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人人皆有权威看法,个个都是独家观点,杨锦麟一众外地人见状,无不叹为观止。
这一次是例行采访——“ 政治味”很浓,行程密密匝匝,全部按照事先的安排,记者们绝对不可能像旅行者、观光客那样悠游自在。但毕竟是针对选举情势的实地观察,接待单位尽可能安排香港媒体人士,与大热门人选直接接触对话,采访对象堪称台湾当今政治舞台等量级人物,就不足为奇了。这其中,包括民进党的###、林义雄、许信良,国民党的连战、马英九、章孝严(日前已更姓为蒋),以及宋楚瑜、苏南成,等等。最后,虽然连战、宋楚瑜因无术分身,缘悭一面。但杨锦麟都一一为他们每位勾勒出惟妙惟肖画像,并清晰地带出了围绕在这些显要人物周围,台湾的政治生态、世情民生。
多维度多向度……香港的视角(二)(4)
杨锦麟的一组台湾行脚,说起来已经是上个世纪的话题,但今天读来,感觉依然是单篇不乏看点,系列足够韵味。当年的新闻奖总评委金庸先生,专门为此写下一段评语,并亲自为杨锦麟颁发了这个奖项。
这项迄今《香港商报》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奖牌迄今仍然郑重地挂在《香港商报》的荣誉室,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得以见证。
五、2000年,台湾“ 大选”现场发回的报道
2000年,千禧之年。
台湾政坛动荡,杨锦麟受命往台湾采访选举。此时,他已客串凤凰卫视的特约嘉宾。作为台湾问题专家、时事评论员的角色,杨锦麟给自己的定位是,消息变动纷至沓来,帮助读者观众辨识真伪、辨别轻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