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判断与理解,也容易导致他们说出与事实不相符的话。
例如,有个父亲让儿子去看看炉上的水是否开了。
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说:“水开了。”
谁知父亲跑去一看水并没有“开”,就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还学会了说谎,水根本就没开嘛!”实际上这个孩子不是有意说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生活常识而导致判断的失误。
三、自卫型说谎
有一个五岁的男孩将妈妈才买的模型汽车玩具弄坏了,就随手丢进垃圾桶里。
几天后,妈妈发现孩子没有玩模型汽车,就随口问孩子:“你的玩具呢?”
孩子说:“坏了,扔进垃圾桶里了。”
妈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立刻厉声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
孩子一看母亲由晴转阴的脸色,一时之间,只能无所适从地改 口:“不知道……”
这个小男孩就是在“说真话要吃亏和受惩罚”的片面认知影响下,为了逃脱责任,进行自我保护而说谎的。
四、模仿型说谎
有些孩子说谎,其实就是父母和老师教导的。
例如:带孩子乘车,为了省下车票钱,故意让孩子变得“矮”一些;有客人来电话,父母因故不愿应酬,就让孩子回复不在家,于是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诚实的谎言:“我爸爸说他不在家。”
有的老师一高兴,就许诺某日将带学生去郊游,学生欢呼雀跃,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却又找借口不去了。这时孩子心中就有了不平衡感,自己一向尊敬的师长也会说谎,久而久之,这种想法也渐渐影响自己的言行。
五、品质型说谎
不断说谎(2)
这类孩子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骗人相信。
例如,一位女孩在邻居家玩耍时,看上邻居一只精致的发饰,想将它占为己有,于是趁别人不在时就偷偷地将发饰拿回家去,却对妈妈说发饰是从地上捡到的。
这是由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又克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于是便用谎言来逃避父母的责备,达到占有这种东西的目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说谎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很盛行,要使儿童不看到不听到别人说谎非常困难。孩子经常看到、听到别人说谎,又怎么会不学?”
因此,我们父母和师长应以身作则,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对孩子说谎,处理事情时应对孩子说真话,耐心地讲解道理。
此外,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实现,做到言而有信。万一忘记或无法实现时也应该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这样对改正孩子的说谎行为才有帮助。
从前有一位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国王只有一个女儿,她已到了结婚的年龄,于是他决定,在全国中挑选一位女婿,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国王选女婿的标准很独特,给适合人选的青年们每人发一些花种子,宣布谁如果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谁就成为他的女婿。
青年们领回种子后,开始细心地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者。有个名为汉生的青年,也整天细心地培育花种。但是,过了十天、半个月、一个月,花盆里的种子连芽都没冒出来,更别说开花了。苦恼的汉生去请教母亲,母亲建议他换掉泥土,但依然无效,母子俩束手无策。
国王决定的观花日子到了,无数个穿着整齐的青年们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鲜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
国王环视着争奇斗艳的花朵与英俊的青年们,但却没有像大家想象中开心。
忽然,国王看见端着空花盆的汉生。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垂头丧气,国王把他叫到面前,问他:“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汉生难过地述说自己如何细心栽培,但种子怎么也不发芽的经过,还说,他想这是报应,因为他曾在别人的花园中偷过一只苹果。
没想到国王的脸上却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并且高声说:“孩子,我找的人就是你!”
“为什么?”大家不解地问国王。
国王说:“我发下的种子全部是煮过的,根本就不可能发芽开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