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第1/4 页)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混天绫,看上去是七尺长的红绫,可以自动捆绑敌人。
高峰跟莘瑶琴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莘瑶琴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莘瑶琴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莘瑶琴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六十六章 名将俞大猷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明朝的俞大猷。
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字志辅,福建晋江人。
他二十岁时,继承父职任百户,开始学习骑射,“剑术天下无敌”。后历任千户、武备、参将、总兵官等职。
1549年,朱纨巡视福建,将俞大猷荐为备倭都指挥。又参与交黎之役,以功进参将。他移师浙东,抗倭于王江泾,并围歼徐海、陈东等匪类,以功加都督佥事。后来任参将。
又镇守南赣,平定广东张铤叛乱。后任福建总兵官,破倭于福建兴化,时称俞家军。
次年任广东总兵官,获海丰抗倭大捷。不久改任福建总兵。
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善用兵,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俞龙戚虎”。
万历初夺职,一度复起,后任军都督佥事,乞归。卒于家,谥武襄。
俞大猷戎马生涯47年中,抗击倭寇入侵的时间,达十三年之久,著有《正气堂集》、《剑经》。
据说,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府霍邱。
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
俞大猷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学不辍。
五岁时即在家乡濠市入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十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其遗址即今泉州侨中},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
十五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
清源山至今遗有其练胆石{为练胆量,常登巨石下跳},现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边有其自书“君恩山重”四个大字。
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之所长。
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的境界,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王、林、赵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经》。王宣以《易经》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经》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经》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著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
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
而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是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
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成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俞大猷的兵法思想,是逐步发展的。
他在会试时,就上论策《安国全军之道》,立功大同镇时又有《兵略对》、《大同镇兵车操法》、《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在他的《正气堂集》十六卷中,无卷不言兵,无篇不与兵事有关。
俞大猷曾提出军队现代化的建议,但面对个人力量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且与古老的松散的社会组织不能相容,其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
俞大猷之所以善于运筹帷幄,把握战机,出奇制胜,可以说正是得力于青年时代对《易经》学有关奇正、虚实、矛盾、变化的辨证思想的深刻理解。
俞大猷认为,作为战争的指挥者,首先应该具备“忍”的策略思想。
他说,“忍”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行为的出发点和成就一生事业的基本条件。
它对于战争决策者而言,“能忍,则不为人所致,机操自我焉者也”;“不能忍,则常为人所动,机操自人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