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气候”逐渐回暖,海淀区放宽了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1983年,陈春先成立了中关村第一个民办科技开发经济实体——北京华夏新技术研究所。1984年,四通、信通、科海以及联想公司相继诞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陈春先新技术研究所高峰时拥有资金两百多万美元,数百员工,分公司遍布深圳、天津、北京、成都、昆明,甚至在香港还有办事机构。不过,出色的科学家不等同于出色的企业家。46岁前,从未脱离过知识分子圈子的陈春先,几乎具备所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点——自尊、坚韧、重义轻利。可当角色转换为陈春先并不熟悉的创业者后,优秀科学家的品性有时恰恰成为了负累。用他身边工作人员的话说:“很长时间内,陈春先都是以科学家的思维在办企业。”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9)
创业以来,陈春先经常为大量的债务发愁,不时承担经济和法律的压力,因为企业间的纠纷先后两次遭人绑架。与此同时,带病坚持工作的陈春先糖尿病日益严重,多次晕倒在公司开会的现场。他的公司帮过一家美国公司做数据录入,为此聘用了100多个大学生,1000个字符挣元,如果顺利,一年能有30万美元的收入,但这个业务半途流产。他搞过排版系统,且先于方正推出;搞文字处理系统,也比WPS要早;1990年代做了能录音的BP机,但所有产品投向市场,一遇竞争仓猝而败,少有例外。磕磕碰碰地坚持到1996年,精神上不堪重负的陈春先终于退出一线,公司也随之烟消云散。
那时候有教养与志气的人还是钟情与当科学家。而不考虑历史的因素,陈春先在选择创业的时候,已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与希望抛弃。回过头来设想,假如他没有作出创业的选择,他会怎么样?陈春先没有给出答案。但事实是,他原来在中科院一起工作过的人中,有七八个成了院士。他所在的一个理论物理研究小组,整整出了五名院士,创业前他就是组长。
2004年,陈春先因病辞世,享年70岁,百余名民营科技企业家为他送行。去世之前,这位立志“把光明留给后人”的科学家,捐献了自己的角膜。
启蒙者的梦想,总是由被启蒙者来完成。对大多数只是活着的人来说,失败未必不是一种荣耀。而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就人的志向而言,生意上的失败并不掩盖思想的光芒,陈春先应该算是个成功者。
英雄往往只有两个结局:扶植者的假赏识与真遗弃,普通人的假崇拜与真妒忌,但却不能就此否定信仰与追求。所以,在中国如火如荼的经济改革中,陈春先只是沧海一粟。几十年后,或许他将淡出人们的记忆。尽管如此,在中国整个经济改革的宏大叙事中,充当了领跑者角色的陈春先,无法被略去。他值得被历史铭记。
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可能是80年孩子们二十八年后最深刻的记忆。而这时期的成人,《大西洋底来的人》的主人公哈里斯应该是他们当年的偶像。据说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有的选票上竟填写了“哈里斯”的大名。但就走上个体经营道路的刘希贵和刘永好兄弟而言,那一年百感交集。
《大西洋底来的人》剧照
刘希贵早已记不清是1980年的哪一天了。这天,上午才卖过血的他,下午又进了另一家医院,求大夫买他300毫升血,因为家里养的40头猪还饿着,等着喂饲料。
几年后,刘希贵成为沈阳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又过了十多年,他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出现在省“两会”会场上。坎坷过后,他风光起来,只是当年过度卖血,落下了病根,手脚冰凉,常年要穿棉裤、棉鞋,睡觉必须用电褥。他的经历折射出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参与者辛酸的成长历程。
1980年,24岁的刘希贵和他的兄弟、小舅子一家凑了几百元钱,办起了养猪场和豆腐坊。刚开始猪场里的猪还少,豆腐渣也够做饲料。可后来发展到40头的时候,刘希贵有些招架不住了。没有太多余粮可以用来做养猪的饲料,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有偿献血。托人要来血证,刘希贵献了300毫升血,换回48元钱、公斤糖票、公斤鸡蛋票和一些票据。他用那笔钱买回了250公斤玉米面。一来二去,刘希贵熟悉了卖血这项“业务”。年轻的他在沈阳、抚顺、本溪弄了四个血证,两年内卖了30多次血。20多年后,卖血的印记在刘希贵的胳臂上依然清晰可见。。 最好的txt下载网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10)
卖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