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道教被张道陵倡导 于四川鹤鸣山,规定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 〃太上老君〃,并以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以及《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后来分裂出很多的教派,最后归为正一、全真两派,区别是前者的道士可以不出家,后 者的道士必须出家。道教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这一切都和 儒家学说形成对立。作为一种〃教义〃,道教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距离更 远。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汉民族的百姓也就信起什么来马马虎虎,用起什么来也是马马虎虎了。 如果需要某种仪式了,比如增添人口或者亲人死亡,他们就请来〃专业人士〃:来的如果是 个道士,他们可以说自己信道教;来的如果是和尚,他们也可以变成佛教徒。当然,如果道 士和和尚一起来,在同一个场合做着不同的〃仪式〃,他们也不会感到有什么特别的不和谐 ,他们可以说自己〃什么都信一点〃。他们需要的只是自己的生活内容……非常实用却又是 一种形式。19世纪,当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看见道士、和尚与中国的百姓一起进行某种日常 活动的时候,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茫然,他们认为中国汉民族把两个互相矛盾的事件统一 起来的本领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最后才知道,中国人原来根本不明 白这两个事件之间的矛盾关系。 信仰需要虔诚的敬畏。 既不能出于某种惧怕,也不能出于利益的需要。 帝国的臣民们通常只有惧怕而没有敬畏。 一个外国传教士问一个中国人,神是否爱他们,中国人的反应吓了这个洋教士一跳:中国人 咯咯地笑起来。 〃这是最幽默最放肆的大笑。〃洋教士说。 没有敬畏情感的民族是心灵荒凉的民族。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因宗教而起的战争。 中国每朝每代的揭竿而起和流血厮杀无不是受着最实际利益驱使而从不是为了精神追求。 因此,作为引发一百年前中国巨大灾难导火索的帝国北方的宗教冲突,至今仍是一桩历史 疑案。 西方宗教进入中国,最早有据可考的是从古长安挖掘出的一块石碑,名曰《景教流行中国碑 》,碑上记载了大唐时期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往事。今天的中国人依旧对中国历史上大唐时 代的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津津乐道,认为那是这个东方泱泱大国最鼎盛的时期,中国人的如此 印象来自于华美的唐诗、唐乐以及那些出土的唐代玉衣锦画……虽然有着许多不识字人口, 但在评价一个时期的国家景象时,却往往从文化的繁荣上开始描绘,这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 常奇特的现象。而大唐确实是这个东方帝国敞开胸怀容纳百川的时代。可以想像到昔日长安 古道上来来往往的外国客商、僧侣、游客、歌伎是怎样愉快地赶着路,因为世界上再没有一 座城市能像长安这样让他们宛如看见整个世界。而在那些自由自在的外国游客中,那时就已 经有了这样一群心怀特殊使命的人,他们远涉重洋来到东方,时刻准备为了信仰而献身,他 们就是西方的传教士。 没有人知道西方传教士在大唐这个传教的黄金年代曾经在中华帝国内发展了多少基督教徒或 者天主教徒。后来,除了在绘画和音乐中偶尔可以感受到他们确实踏上过这片国土外,其余 的,他们没能留下任何踪迹。对宗教不感兴趣的中国汉民族没有特殊的理由是不大可能成为 基督徒的。况且,那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很盛,一个著名的中国和尚到印度转了一圈, 回来的时候,中国皇帝亲自到大道边去迎接……即便如此轰动的事件发生了,让中国人真正 感兴趣的依旧不是这个和尚取回了什么〃真经〃,而是关于他在旅途上种种离奇的历险故事 ,因为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帝国之外定是一个充满妖魔鬼怪的世界,敢到那个世界中游历一 圈是很刺激的事情……安定富裕的时代不需要封闭,平和自信的社会才〃夜不闭户〃。强大 的大唐对外来文化的宽容憨态可爱,那时,整个中华帝国的形象犹如大唐时期对美人的审美 标准:丰满,微胖,懒散悠闲地斜坐着,睡眼惺忪地似乎永远在浅笑。  
帝国的〃第二政府〃(2)
应该说,早期西方传教士在世界各地的传教历程是艰难的,至今,西方在记载他们活动的著 作中依旧把到中国的传教称之为〃东方的冒险〃。西方教会把向世界〃最蛮荒的地方〃传播 〃上帝的旨意〃当做最高的荣誉和责任。在古老的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许多传教士死于恶 劣的食物、严酷的气候、莫名的疾病,甚至充满敌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