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门窗等处一律是淡紫色。服装则完全是京剧舞台上的样式,给片中男主人公吕布设计的那套盔甲,全是用陆军军服上的铜扣子钉出来的。在今天的观众看来,《貂蝉》也许是一部并不怎么出色的电影,但在当时却极为轰动。
1958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5届亚洲影展上,《貂蝉》获得五项大奖,其中李翰祥获最佳导演奖,林黛获最佳女主角奖,另外获得最佳编剧、最佳音乐、最佳剪辑奖,只有一项最佳故事片奖,被“电懋”的影片《四千金》夺走。
《貂蝉》这部电影不仅使邵逸夫在香港掘得第一桶金,也使李翰祥成了“邵氏兄弟公司”的王牌导演。特别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掀起了香港影坛20年的争拍黄梅调影片的热潮。
《貂蝉》打响之后,李翰祥牛气冲天,不少影片公司都企图以高价将他挖走。李翰祥也屡屡动心,无奈他被与“邵氏”签下的8年合约捆绑得无法挪窝。李翰祥后来曾回忆说:“我那时才30岁,8年一点都不觉得长。老实讲,不要说8年,就是80年我都签。那年头,只要有人肯出钱叫我做导演,怎么说怎么行。‘邵氏’合约内容,一向都写得相当刻板,后来更是变本加厉,30多条都是为公司说话的。如果你是个捧不红的刘阿斗,他随便举出任何一条,就可以说你违反合约,连大信封都不用给一个,就把你炒了。相反,假如你走红,那合约上的每一条都是齐天大圣的紧箍咒,你越跳越蹦,脑袋就越紧越疼。”
这次跳槽未成,尽管预示了李翰祥将与邵逸夫不欢而散,但他当时也无可奈何。他积极地调整自我,希望借助邵逸夫的财势,进一步丰满自己的羽翼。接着,又拍了一部黄梅调古装片《江山美人》,剧本是根据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与梅龙镇民女李凤姐的风流韵事改编的。女主角依然选定林黛。《江山美人》上映后,一个星期收入超过40万港元,刷新了“邵氏”的票房纪录。在吉隆坡举行的第6届亚洲影展上,《江山美人》获得最佳影片奖。
连续两次在亚洲影展拿大奖,使李翰祥产生了冲出亚洲,要到欧洲去拿奖的想法。为此,他根据《聊斋·聂小倩》改编成电影《倩女幽魂》,在邵逸夫的支持下拍完后,又满怀信心地邀邵逸夫一道,兴冲冲地飞往法国南部著名的影城戛纳参赛。
戛纳电影节一年举行一次,历史悠久,影响很大,它与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德国的柏林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但《倩女幽魂》在当年度的戛纳电影节上,一个奖项也没拿到,虽然它也创造了一项纪录——即它是第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该片不仅没有获奖,市场反应也极差,上映时影院门可罗雀。李翰祥一下子跌入事业的低谷。
《倩女幽魂》惨败,李翰祥不服气,于是再拍电影《后门》。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女主角由当时已离开影坛十几年的胡蝶担任。《后门》故事简单朴实,主要写一对作家夫妇收养邻居的小女孩,有了感情之后,小女孩却被她的母亲领了回去。当时正开始风行彩色电影,但李翰祥从剧情出发,抓住人们的怀旧心理,决定采用黑白胶片拍摄。结果使这部影片在1960年的第7届亚洲影展上,获得最佳影片奖。接着,李翰祥又先后拍了《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千娇百媚》、《不了情》等影片,其中,《千娇百媚》和《不了情》又连续把林黛推上第8届和第9届亚洲影后的宝座。
从1958年到1976年,仅在亚洲影展上,“邵氏”的电影共获得大小奖46项,这主要是首席导演李翰祥的功劳。但是另一方面,李翰祥也使“邵氏”电影陷入了票房危机,这可能是他相对较多地强调了影片的艺术性。1963年初,经邵老板同意,决定投拍古装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选定“无名小卒”凌波主演梁山伯一角,祝英台的饰演者仍为当红女星乐蒂。
凌波是女性,由她反串男主角。该片依然采用黄梅戏曲调。《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映之后,将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打得无影无息,一时间,香港所有戏院清一色放映此片。此片推入台湾,在台北创下了三家戏院连映62天、观众72万人次、票房84万新台币的空前纪录,据说有一位老太太看了144场。
同年,在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选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囊括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乐和最佳演员特别奖。另外在第10届亚洲影展上,该片获得最佳彩色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和最佳美术奖。此片还一举捧红了凌波。
当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