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认识李立三?”丽扎更加感到费解。“哎呀,我的乖乖!李明就是李立三。”此时她才恍然大悟:李立三原来不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而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他当时虽然已经三十四五岁,看上去却像20多岁。李明的年轻精干,李立三的大有作为,在她的心里合并成一个人的时候,丽扎心动了。她时常想,他这种待人和蔼、谦虚可敬的人,竟会是机会主义分子,也需要反对吗?这些问题丽扎当时心里怎么也搞不通,经常翻来覆去地寻思。可惜的是,李明也罢,李立三也罢,他已经消失了,如石沉大海,她以为从此再也见不着他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李立三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李莎(1)
一年过去了。丽扎边工作、边学习,一心想考进大学。1935年夏,她从工农夜校毕业,报考地质勘探专业。风餐露宿、四海为家,是她当时浪漫的梦想。正在埋头准备考试时,家里的电话铃响了。丽扎拿起话筒,听到一声熟悉的中国湖南口音:“请找丽扎”。“你是李明吗?什么时候回来的?”她感到惊奇,因为按照惯例,一个外国共产党员回国,不可能这么快返回莫斯科来。李立三含糊其辞,没有说明他是从哪里来的。
多年以后丽扎才得知,那次他是去阿拉木图执行重要任务的,在靠近中国边疆的地方建立了秘密交通站,目的是恢复共产国际同中共中央的联络,包括电讯和信件往来。当时白区党组织遭到极大的破坏,上海的地下电台停止了工作。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时,随军电台在敌人轰炸中也被毁坏,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中断,恢复联络是当务之急。在李立三的领导下,曾指派阎红彦和“七人小组”两批人先后经新疆、甘肃赴陕北苏区,设法同红25、26军建立联系,还制定了与红26军联络后、进而寻找长征途中红军主力的计划,但因敌人阻隔、路途遥远等原因未能成功。李立三提出亲自去新疆深入了解情况、布置工作的建议,共产国际也没有批准。最后,还是由刘长胜和林育英(林彪堂兄)带着李立三亲自编写的密码,克服种种困难回国,与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
李立三于1935年6月回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到共产国际下属的国际工人出版社任中文部部长,同时担任中共在国外出版发行《救国时报》主编,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名义发布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即《八一宣言》),就首先在《救国时报》上编发。《救国时报》的前身是《救国报》,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先后在《救国时报》上发表。毛泽东1936年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陈云假托一名被俘国民党军官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杨定华写的《雪山草地行军记》等;也发表在《救国时报》上;此外,还发表了蒋经国写给母亲的一封公开信,信中痛斥蒋介石假革命、真叛变的面目,申明要同他决裂。《救国时报》在苏联、在中国、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陆军总司令杨靖宇曾写信称赞它是“团结全民,抗日救国”的好报,并动员干部、战士捐款1300元。
1935年,丽扎与李立三开始单独约会了。
一个初秋的季节里,久别重逢的李立三和丽扎,在莫斯科的小河上荡舟,两个人的身影,两个人的世界,他们做了一次畅怀的深谈。李立三把自己的经历,特别是政治上犯的错误,毫不隐瞒地告诉了她。李立三说:“我那时年轻,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那时,党中央的总书记向忠发,工人出身,缺乏文化理论;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不在国内;我是政治局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到处演讲作报告,撰写文章,发号施令,结果犯了大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我深感痛心。我来莫斯科,就是向共产国际作检查的。”
这次交谈,使丽扎认识到李立三是个襟怀坦白的人,是个光明磊落的人,是个耿直爽朗的人。丽扎想:世界上哪有不犯错误的人,犯了错误,认识了,改正了就好。李立三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丽扎,进而使她爱上了他。李立三将丽扎送回家门口,丽扎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脉脉含情地回眸一笑,撩起裙子进了大门。李立三惊喜地接过这个悄悄送过来的爱情信号,激动不已。两个异国男女相爱了。
李立三很主动,天天下了班都想见到丽扎,经常给丽扎打电话,和丽扎同住的邻居们都熟悉了他的声音,不用问就叫她说:“丽扎,快来接电话,还是你那个中国朋友打来的!”丽扎当时因数学没有考好,落榜了,心情不大愉快,李立三努力使她开心,约她出门看话剧、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