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才到文大人手下当兵。”
苏元春点点头:“有梁管带的消息吗?他们现在怎么样?”
李福南摇头道:“不太清楚,听说他所在的那股越南义军被打散了,又同何伍带着弟兄们自立山头做了游勇。”
苏元春默默无语,他望着躺在山腰的炮筒、炮座,又问:“三尊大炮运到山下快一个多月了,怎么才挪动一点?”
李福南道:“每件都是几千斤重的铁家伙,几百人前拉后推,每天只能往上挪动几寸。坡陡路滑,越近山顶路越难走,下雨天还不敢做工。看来一年也难拉到山顶。”
苏元春沉吟道:“你们可知道,这三尊洋炮值多少钱?”
几位老兵相互看看:“每尊值三、四千两吧?”
苏元春笑了:“没见过世面不是?每尊一万,右辅山炮台三尊开花大炮共花三万两银子,还不算运费。”
“哇……”几位老兵不约而同地睁大了眼睛。
“朝廷为什么舍得花那么多银子买洋炮?还不是为了边境百姓不受洋人欺负!大炮一装好,我们更不怕番鬼了。”
文上贵插话道:“听说弟兄们出事,苏宫保心里很难受,罚了自己半年薪俸用来修炮台,还罚自己上山陪弟兄们拉五天炮,又怀疑番鬼整蛊,特意请来小师父作法驱邪。”
李福南感动地说:“苏宫保日理万机,年纪又大了……宫保大人放心,再苦再难,我们也一定把大炮拉到山顶。”
苏元春暗暗欣喜:“你们都是老兵,在弟兄们中间说话比我还响,拉炮的事拜托各位了。等会做完法事开始做工,今晚有狗肉,如果能拉上一尺,我请弟兄们喝酒。”
装神弄鬼是德仔的强项,他头戴毗卢帽,身穿太极袍,轻车熟路地同几位“徒弟”叮叮当当地敲打一阵,又将狗血绕着炮台洒了一圈,郑重宣布蛊虫已除,法事圆满结束。
苏元春认真检查过撬杠纤绳,让人把沿路浮石清除干净,又在炮身下垫好圆木,才下令动工。兵勇们见大帅到场督阵,又听说他要请喝酒,士气倍增,几百人前拖后撬,一口气干到天黑,把三门大炮挪够一尺才肯收工。苏元春果然不负前言,派人到山下弄尧村买来米酒,任凭兵勇们开怀畅饮。
尽管士兵们不让苏元春过于劳累,五天里他却没少出力。虽然腰酸腿乏,胸胁和膝部的旧伤也隐隐作痛,仍然感到心情舒畅。好些年没同士兵们吃大锅饭、睡通铺觉了,跟这些生龙活虎的年青人混在一起,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第八十三章 情报官贝利
龙州虽是边陲重镇,却因地僻人稀、兵祸连年,只有两家规模不大的民办书院。随着边境人口逐渐增多,为了向军民子弟提供读书习文的场所,苏元春与蔡希邠共同发起并各捐款一千两俸禄,发动文武同僚捐资创办了龙州同风书院,又指拨一片八角林,以其收入作为书院的膏火费和日常开支。
落成典礼过后,负责筹办书院的赵荣正引着客人在书院里参观,帐房先生匆匆走近,对他耳语几句。赵荣正板起脸:“不收,叫他回去!又没发帖子请他,来凑什么热闹?”
苏元春问:“纪常兄,跟谁这么大的仇呀?”
赵荣正哼一声:“方苏雅不知怎么打听到书院落成的消息,带了银子前来贺喜。我们又没有给他下请帖。”
“雷公不打送礼人嘛,况且还是洋人,不给人家面子总不对吧?”苏元春向帐房摆摆手,“请他进来,礼金照收。”
赵荣正道:“方苏雅到龙州以来,有事没事拿着照相机满街乱窜,到处同人套近乎,看来不是什么好东西。”
苏元春笑了:“这些洋人谁是好东西?书院不是连城要塞,怕人家偷窥军事秘密。人家不过想同我们套近乎而已,以礼待人嘛。等会开宴,别忘了把他安排在我身边。”
帐房先生很快把方苏雅及随员贝利引到苏元春面前。
方苏雅在龙州住了好些日子,基本掌握了中国礼俗,汉话也颇有长进,学着中国人的样子作揖道:“你好,我的朋友宫保大人。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领事馆新来的馆员……”
“方先生别来无恙!”苏元春拱手还礼,上下打量贝利,“我们见过面对吧,贝利先生——你不当情报官了?”
“是,将军阁下!”贝利双脚叭地并拢,突然想起现在的身份,便没有行举手礼,也拱手道,“我已经不是军人了。”
德仔站向贝利瞟了一眼,见他也在注视自己,微笑着点了个头,算是打过招呼。板那村那场虚惊他给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